江詩丹頓的祕密 (連載故事第十八回)

Sep 21, 2011

1994年推出的麥卡托限量錶,微縮琺瑯面盤
Ahmed Zaki Yamani深深瞭解,江詩丹頓所處高端市場裡集團化趨勢非常明顯
1980年代後半,江詩丹頓的新舵手來自沙烏地阿拉伯,是一位外交官,他叫Sheik Ahmed Zaki Yamani,原任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石油大臣,在1973年的石油禁運危機中,以高明手腕贏得各國認同。他的一生多采多姿,也經常身歷險境,1975年甚至在奧地利遭到恐怖份子挾持,所幸數天後就被釋放。Yamani是真正的愛錶人士,而且握有大把資金,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私人投資公司Investcorp,曾擁有Tiffany & Co.,寶璣(Breguest)等珠寶及鐘錶公司。1986年他因為與沙烏地阿拉伯元首法德親王在石油政策上意見相左而去職,且移居到日內瓦,與Jacques Ketterer相識,更在1987年接手江詩丹頓大部份股權,成為最大持股人及董事長,1988年他找來Claude-Daniel Proellochs擔任執行長,江詩丹頓迎向全新挑戰。

在Yamani擁有江詩丹頓資產的時期裡,大環境也出現一些變遷,1985年瑞士政府通過法律,禁止非瑞士公民在當地擁有不動產,因此江詩丹頓被迫賣掉原本門市及辦公室大樓;原為自有的辦公室及門市,卻變成必須向他人租用。幸好出售不動產得款正好用來研發新產品,相對來說,也因此讓江詩丹頓有能力迎向機械錶復興時期。
江詩丹頓在日內的總部,1985年被迫出售,理由是非瑞士公民不得在當地擁有不動產
Proellochs擔任執行長後,從歷史出發,回顧且研究江詩丹頓受人喜愛的原因,最後決定堅守追求科技與美感合一,商業拓展與製錶技藝並進的原始初衷。他自1988年擔任執行長直到2005年辭世,雖然期間江詩丹頓所有權曾經易手,但營運方針並沒有太大改變,1988年時,江詩丹頓年產量只有3,400只錶,到2005年時,年產量超過15,000只,雖然產量成長幾達五倍,但衡量全球市場的胃納量,它只針對少數金字塔尖端錶迷的方向並沒有改變,生產量始終低於市場需求量。

1990年代,江詩丹頓回顧了許多幾乎失傳的傳統日內瓦製錶技藝,而且把它們用在新產品上,試圖重建品牌的傳統形象。例如在當時根本已經算是失傳的琺瑯技法,就被用在1991年推出的一款懷錶上,琺瑯在日內瓦製錶工藝裡是頂級的裝飾技巧,但在石英革命之後,採用這種技法的錶幾乎消聲匿跡,江詩丹頓找來當時僅存的琺瑯大師,製作出琺瑯懷錶,讓傳統技法再見天日。1992年,它推出了陀飛輪錶,1994年則研製一款全球最薄的三問機芯,這款錶極獲好評,另外它還有鏤空版本,以及附加萬年曆功能版本,這一系列機芯到前兩年都還是鑑賞家相當熱衷的珍品,但似乎已經沒有存貨剩下。
1997年推出的縱橫四海運動錶,是范登精品集團收購江詩丹頓大部份股權後首款產品

這些發揚傳統瑞士工藝的錶不斷推出,證明了江詩丹頓的品牌價值仍然為人稱道,但也突顯出另一點,正常銷售的錶款似乎不像這些珍稀的複雜功能錶這麼受人注意。對所有品牌來說,這應該是常態,但對江詩丹頓來說未必如此,它的品牌定位雖然清楚,但在它傳統專注的市場區塊上,沒有辦法全力發揮。用較為嚴苛的角度來看,除了特別製作的錶款及機芯之外,其餘正常製作銷售的錶款,皆是石英革命後剩下的錶款,並沒有太多技術或造型上創新,甚至要說它同時承繼了江詩丹頓固有的精神及堅持都顯得勉強,主要原因,就在於它能夠運用的資金仍然有限。

1996年,歷峰集團前身范登精品集團(Vendôme Group)宣佈收購江詩丹頓70%股權。Ahmed Zaki Yamani深深瞭解江詩丹頓主要著眼於高端市場,而這個市場裡集團化的趨勢非常明顯,大集團擁有獨立公司所沒有的資源共享管道,當時范登旗下已經擁有卡地亞(Cartier)、伯爵(Piaget)以及Baume et Mercier等幾個鐘錶品牌,在江詩丹頓之後還陸續買下了積家、朗格(A Lange & Sohne)以及沛納海(Panerai)等品牌,在這幾個品牌裡,江詩丹頓擁有多項優勢,無疑是當時范登精品集團裡最有號召力的純瑞士製錶品牌,對江詩丹頓來說,由范登集團經營也許最好,因此Yamani把所有股權出售給范登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