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詩丹頓的祕密 (連載故事第八回)

Sep 6, 2011

1889年江詩丹頓得獎女錶,全球首創大量生產的女錶,以錶圈上鏈及調整時間
1848年,已經開始實際負責江詩丹頓營運的 César 決定到荷蘭尋找商機,這趟商務旅行有著不錯的結果,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找到了代理商 F.A. Decoster。在1850年4月,一封由F.A. Decoster寄到江詩丹頓的信裡提到:
「下個月就是荷蘭親王(Prince Wilhelm Friedrich)的銀婚紀念日,宮廷裡會用到大量的貴重禮品,珠寶或鐘錶都有很高的機會;不論是阿姆斯特丹或是海牙,負責採辨御用禮品的官員都需要大量樣品,請寄給我清單上已經列出的商品,如果有更好更精巧的鐘錶,也可以一併寄來,成交的機會很高。」

1853年 César 持續訪問歐洲地區的代理商,同時尋求出口到新市場的機會。第一站到巴黎,所得到的反應讓他對江詩丹頓的錶生出了極大信心,他由巴黎寄回日內瓦的書信裡說到:
「我聽到的都是正面的回應以及鼓勵,真慶幸第一站就來巴黎……江詩丹頓真的在這裡打出了名號,我還見到了一些顧客,從顧客口中聽到的都是好評」。
因為品質穩定,江詩丹頓的訂單一直持續不斷,員工數量也不斷增加。這個時期裡江詩丹頓的技術能力也不斷提高,例如它在1853年就曾售出一具天文鐘到都靈的Salino宮廷裡,1855年它更推出了新式的錶冠上鏈及撥針結構。早從1820年開始,歐洲各地製錶師就不斷研發取代鑰匙上鏈的方法,最早得到專利的是Antoine LeCoultre,其他則有英國御用製錶師John Arnold旗下的Thomas Prest、法國的Breguet等,名氣較不響亮的製錶師也所在多有;但大多數結構都不到真正實用的地步,直到1842年才出現較可靠的產品。一位名為Adrien Philippe的法國製錶師發明了兩段式龍芯配置,錶冠可以拉出設定時間,推回原位則可以上鏈。他花了兩年時間不斷改善這個機構,在1844年時,另一位名叫Antoine Norbert de Patek的製錶師看到Philippe的創作,兩人更成立工坊,合作錶冠上鏈懷錶。
1889年巴黎萬國博覽會瑞士錶展館
但此時最主流的系統仍然不是這種兩段位的錶冠上鏈,而是由Antoine LeCoultre所發明的拉桿式切換結構(Lever Set),它同樣由錶冠上鏈及調整時間,但錶冠不能拉出,而是在錶上附加一支拉桿,拉出拉桿時,錶冠用來調整時間;推回拉桿後,錶冠就能夠用來上鏈,自1840年代之後數十年,這個結構是市場大宗,直到20世紀都還能見到。

在1850~1870年間,江詩丹頓經營團隊多歷變革,後來實際負責經營者是Philippe-Auguste Weiss,在製錶流程及技術上則由George Auguste Leschot擔綱,兩人合作,讓江詩丹頓在經營家族人丁凋零之時,仍舊持續營運。

1853年江詩丹頓女錶上的微縮琺瑯特寫
1876年對瑞士製錶業是重要的年份,美國製的鐘錶在產量上早已大幅超越瑞士製品,但品質一直被瑞士業者認為不夠等級,然而瑞士錶出口到美國的量逐年銳減,1872年出口到美國的瑞士錶總值約1,800萬瑞士法郎,到了1876年,總值只剩約500萬瑞士法郎;1876年美國在費城舉辦了慶祝獨立宣言簽署百年的世紀博覽會,瑞士錶業派出了力洛克地區的錶業人士Edouard Favre-Perret到美國考察,這是項吸引了1,000萬名參觀者的大展覽,為期長達7個月,Favre-Perret參觀美國主要錶廠攤位後,對同業提出了令人擔憂的報告,他在美國品牌華爾丹(Waltham)的攤位上,從一大袋低價錶裡隨機選了一只,帶在身上數天。這段時間裡他發現錶運行非常精準,後來便由隨行的製錶師檢測、分解整只錶,最後他是這麼說的:
「我不知怎麼告訴各位,測出來的結果簡直不可思議,如果要從5萬只平價的瑞士錶裡挑一只出來,絕不可能這麼準。我必須重申,這只錶是我親手從一大袋錶裡隨便挑出來的。從這件事情上,大家就會瞭解為何顧客們會偏好美國錶,而不是瑞士錶」。
 
生產廉價錶的瑞士品牌幾乎被美國錶威脅了六十年,但高級品牌影響不大;幸好江詩丹頓屬於後者,Leschot設計的製造流程、歐洲客戶對江詩丹頓的品牌忠誠度、持續研發新技術及要求精準性,讓江詩丹頓存活下去。像是1886年的防水懷錶;1895年首度參加日內瓦天文台錶競賽贏得首獎;隔年以超薄機芯拿到日內瓦國際博覽會金牌,這是瑞士境內二度舉辦類似博覽會,參觀人數多達2,3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