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日本的第一隻手錶(上)

Mar 11, 2013

1950年代的SEIKO Laurel

說來慚愧,過去我還自以為SEIKO的情報我算是跟得很緊,想不到去年年底一忙,搞得我到最近才知道SEIKO有出這隻國產腕錶100週年紀念款。台灣精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聽說有要進,日本國内的貨事到如今應該也搶不到了,看來這次注定是要跟這款失之交臂了。不過上網找這款的情報時倒是發現有不少人對所謂的「第一隻日本國產腕錶」還滿陌生的,這讓我想到去年在日本拿了一本很棒的《國產腕時計(12) 戰前.戰後篇》裡頭有些很棒的資料,這次乾脆趁這個機會拿出來談談(附帶一提,關於這本書本身最近也讀到了一些相關報導,接下來有機會也可以在這裡聊聊)。

有去過SEIKO位在東京的時計資料館的人應該都看過裡頭展示的SEIKO第一隻、也是日本第一隻腕錶"Laurel",這款錶從大正2年(1913年)開始生產,在日本古董錶之中相當有名。Laurel的機芯石數7石,直徑26.2mm,厚度4.2mm,以當時的情形來說這枚機芯自然不是專為腕錶設計的,一開始應該是想要將它跟女用懷錶放在一起賣。根據另一本文獻的說法,Laurel機芯研發的原型是瑞士AS廠的55號機芯,從外觀來看的話,兩者的直徑和厚度幾乎完全相同,差別只有角穴車和丸穴車的齒數還有三番車的高低位置相反而已,不過如果仔細比較內部的輪系的話其實還是有滿多不同的。

這枚機芯同時有用在懷錶和腕錶上,由於錶冠的位置不同,因此for懷錶和for腕錶的版本角穴車和丸穴車的位置兩兩互換,也因為這個緣故,腕錶版本機芯的二、三番車錶橋邊緣有削掉一塊,不然會卡到角穴車(由此可見懷錶版本才是原生的)。除此之外,機芯的板路是所謂的「finger式」板路,擒縱輪-四番車的錶橋和三番車錶橋乍看之下是各自獨立的零件,然而實際上底下卻是一體成型的,像這樣的做法接下來也繼續流用在SEIKO之後生產的機芯上。

面盤的部份,原生狀態的應該是一種俗稱為「瀨戶干支」的琺琅面盤,另一種也很常見的「金干支」則有可能是後期回修的時候換裝的(差不多要到昭和時期)。這裡補充一下,所謂的瀨戶干支、金干支並不是說它面盤上的時標真的是用子丑寅卯的漢字標示的,而應該是面盤的代稱,就跟日文講「文字盤(=面盤)」一樣;至於「瀨戶」和「金」指的應該是材質,金是一種合金素材,這個沒什麼問題,瀨戶有點麻煩,根據本書作者的講法它應該相當於琺琅,不過據筆者所知也有人認為所謂的瀨戶干支比較接近陶製面盤。事實上日本對於我們泛稱為琺琅的素材還有很多很細緻的區分,像他們講到「エナメル(enamel)」和「ほうろう(琺琅)」時指的有可能是不同的東西,基本上就是原料和釉料不同,不過我覺得日本人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所以這裡我們有個常識就好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