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錶業的4.0時代!?

Nov 28, 2016

MB&F在創辦人Maximilian Büsser的帶領之下,每次推出新作都令人對於品牌的創意讚嘆不已。Max認為MB&F的產品不是手錶,而是機械!對他來說手錶的功能只是顯時,但具有創造性的機械藝術才是重點。圖為HMX Black Badger。

前陣子無意間讀到一篇報導,內文以「智慧製造」時代的來臨切入,探討這個現象對於向來以亞洲為大本營的製鞋業,所產生的衝擊。內容提到原本需要經過數百雙手的人工觸碰才能產出的鞋子,未來只需要機械手臂和幾位工程師就可以完成,NIKE火紅的Flyknit是以自動化設備取代人力生產的最佳例證,而ADIDAS也著手在德國建立快速工廠,UNDER ARMOUR創辦人更是語出驚人表示,未來製造業將有著革命性的改變,供應鏈將不只是仰賴人力成本低廉的亞洲,機械化的浪潮會全面席捲,不跟上這股潮流就註定等著被淘汰。

現在的我們,的確是生存在一個科技導向的年代,一支智慧型手機幾乎就可以滿足生活中約莫90%的需求,那麼對於始終遵循傳統價值的製錶業來說,未來機械製造也會全面取代人力生產嗎? 

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對於製錶業來說的確形成不小的影響,電腦科技、CNC等技術的發達,讓很多高複雜功能得以量產問世、也簡化了很多繁複步驟,許多從前的製錶師覺得夢幻到幾乎不可能量產的功能組合,現在也都一一問世,錶款的變化甚至比原本想像的還要瘋狂、顛覆得更加徹底,其中製錶技術的進化絕對是功不可沒的關鍵之一。

電腦科技的輔助,讓現在的製錶技術更加發達,許多難度頗高的高複雜功能,也拜新科技所賜得以成功問世。

如果製錶真的導向工業化生產的模式,勢必可以降低不少生產成本,對於大部分都在瑞士生產,必須支付昂貴人力支出的品牌端來說,無疑可以省下不少人工的費用,姑且先不論這些部分會不會反映在訂價上,但既能節省支出又可以增加產能的商業考量,無論在哪個產業都是永遠不變的追尋目標。但微妙的是,高級鐘錶似乎就是不走這個路數。

 以高級鐘錶來說,機芯的打磨和雕刻等裝飾絕對是賞玩的重點,人手鐫刻、拋光、倒角處理,每次端詳這些細節,都還是忍不住驚嘆這些人為的美好,機械化或許可以帶來產值,但我們還是需要一段歷史、一個故事,讓自己順勢被說服,我們購買的不僅是一只手錶,而是一種對於製錶精神的守護和傳承。

或許哪天,可以打磨到比人手操作還要細膩一百倍的機器,在未來會被發明出來,但說得煽情一點,高級製錶講求的是一種人文的溫度,誠如本刊總編輯曾在和同事閒聊中提到的,「在我們身處的製錶領域,手工是一種刻意被塑造及保存的價值。」但是傳統製錶並不是代表必須抗拒科技,滴水不漏的鎖國捍衛領域,堅持所有的一切都要手工製造。

在IWC工作已超過六十載的首席製錶顧問Kurt Klaus,提到他發明的達文西系列萬年曆模組時,感性地表示「每個我參與研發的設計都是一種技術,但達文西這枚萬年曆機芯,我稱之它為一場冒險。」他回憶當時他以一人團隊的形式完成這項任務,機芯組裝完畢進入測試階段時,他看見日期從二月二十八日流暢地跳到三月一日,Klaus形容那是他製錶生涯中最開心的一天。

有次訪問IWC的製錶大師Kurt Klaus時,曾經想試著拐著彎問問他老人家,對於智慧型手錶的意見,於是請教他對於某些製錶工序逐漸被新生產技術取代的現象,有什麼樣的看法(問得婉轉到幾乎成為另一個問題),他倒是很開明的表示,傳統和現代製錶技術之間,兩者本來就不相悖。「當我看著我們年輕製錶師在手工組裝機芯時,我想著這也就是我們六十年前在做的事啊!」他進一步補充說,所謂的傳統製錶並不是指完全依靠人手、而沒有機器輔助的狀態,現代化的CNC、電腦繪圖等技術,可以模擬機芯組裝後的狀況,進而縮短測試和研發的時間,對於整個製錶流程來說是有助益的,因此電子化也不盡然要完全被排斥在傳統製錶的範疇之外。

這個結語下得很大器,真正的專業反而就是這樣大方地與時俱進,不試圖排斥或抗拒,截長補短地接受科技的美好,並從中守護著應該要被保留的核心價值,這才是永遠不會被時代淘汰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