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錶文章該怎麼寫,不該怎麼寫

Aug 8, 2016

從Timezone.com到Hodinkee,十幾年間數位鐘錶媒體也歷經了不少轉變,更別提傳統紙本媒體也急著想要打入,不過在充斥著這麼多選手的賽場上,所謂的必勝模式已經被找到了嗎?我認為是還未必。

鐘錶網站《Hodinkee》最近剛回鍋的創始成員之一Stephen Pulvirent前幾天在站上post了一篇長文,重新把他們家報導、寫作乃至於整間公司運作的方式做了一個聲明。我開始固定追Hodinkee是很晚近的事,而且也不是每篇文章都會精讀,所以對他們家並不熟,Pulvirent在這個時間點寫這篇文章,除了因為他剛剛接任Managing Editor和Director of Operations之外,有沒有其他理由我並不清楚,不過從底下留言的熱烈程度看來這應該真的是一個他和他們家讀者間很有交集的一個議題吧。原始文章請點我

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很多經營鐘錶媒體的原則,好幾條都看得我很感動、甚至是很慚愧;當然說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Hodinkee實際上到底履行了多少他們的信條還需要持續檢證,但至少這裡頭揭示了不少值得遵從、或至少作為期許的原則。原本我想在這裡做個逐條檢視的,不過這麼一來每一條都會變成長篇大論,所以這次姑且只就其中我最有感受的一點抒發些想法,那就是說品牌的壞話。

文章中Pulvirent引用了他新聞系教授的一句話:「If you’re going to write about something bad, it needs to be bad in an important way. Just being bad isn’t enough.」簡單來說就是罵人要罵在刀口上,而這也差不多就是他們對於給出負面評價的一個原則。從底下的留言、以及平常我逛討論區時得到的印象,敢不敢說品牌產品的壞話似乎是讀者評價一篇文章、或是一個作者的重要參數,甚至有種不寫缺點的就一定是廣編、作者一定拿了錢的聯想。以前我也很常在文章中數落品牌,某個程度上那個時候的我也認為這樣才算一篇誠實的報導,所以也接過不少品牌抱怨的電話,給刊我稿子的媒體添了不少麻煩。但偶爾翻到自己以前寫的東西有時也會發現當時根本在瞎罵一通,之所以做出那樣的批評實在是因為自己懂的不夠多,由此而覺得慚愧不已。

現在我寫文章的火氣已經減了不少(自以為),一方面是懂得愈多、看錶的方向愈廣泛,就愈發感受到要給出正確評價的難為之處,所以除非有足夠的篇幅讓我完整地陳述看法,否則我不會輕易給出負評,到這裡差不多也就是Hodinkee「罵人要罵在刀口上」的原則了,不過對一些讀者來說這就可能就已經是隱惡揚善不誠實的報導了。

不過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勇於批評的報導未必是好的報導,業內我最欣賞的幾位撰稿人不輕易在文章中罵人,然而他們的稿子不但資訊廣博深厚,文字本身也是優雅詼諧,相對地有些媒體以批評為職志,但在讀完了他們的文章後我並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的收穫——爽感可能是有的,不過對我在鐘錶知識上的長進未必有太多幫助;當然該罵的還是要罵,如果一支錶的缺點已經對機能性造成實質影響了的話還是應該要點破,等而下之的話寧可選擇不報,到了這個地步再為它隱藏就真的有違職守了。

回到一開始,Stephen Pulvirent在那篇文章中揭示的原則是一個相當高的標準,實踐起來難度很高,老實說我也有點懷疑他們做到了多少,不過如果不要把它當成標準而是目標的話倒是滿激勵人心的。作為一介寫錶人,文章中某些條目確實會激起我有為者亦若是的使命感,而對讀者來說,讀過這篇文章或許也可以讓你想想,到底你希望從一篇錶文章中得到些什麼呢。

延伸閱讀:敢得罪品牌的評論就是好評論?

延伸閱讀:鐘錶媒體怎麼評價看不順眼的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