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ETA從世界上消失

Jan 26, 2015

最近新買了這本《以「機械錶」為名的奢侈品戰略》,翻譯書,原名是《A Business History of the Swatch Group》(日文書名聽起來比較帥),作者是Pierre-Yves Donze,光看書名和章節就很厲害,不過將近300頁的書幾乎連一張圖也沒有,讀完看來會是場硬仗了。

最近把上次提到的《Chronos Japan》裡關於2020年後ETA斷貨的報導讀完了,看完了以後最近幾年偶爾會出現在我腦子裡的念頭這個時候又翻了上了。不知道大家在情感層面是怎麼看待過去這十幾年來Swatch Group嚷著要斷ETA供貨這件事呢。坦白說,過去在這件事上頭我對Swatch Group是一直沒什麼好感的,儘管他們打出了「此舉是為了逼迫其他錶廠發展自製技術、推動瑞士製錶業」的高調,但我始終覺得這只是手中掌握了絕對資源的上游供應商在打擊競爭對手而已,感情上總覺得有失厚道。事實上打擊對手絕對是Swatch Group此舉的目的之一,甚至是很主要的一部分,不過隨著對瑞士製錶業內部供需的組織和實況了解得愈多,我卻變得愈來愈能夠體諒Swatch Group,甚至有時會有種幸好他們這麼做了的想法。

這種想法分成幾個層次。現實面上,隨著瑞士高級錶愈賣愈多,ETA生產的機芯連供應集團內部有時都捉襟見肘了,這個時候要砍單自然是從外人開始砍起,說來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再者有些靠ETA機芯做錶的品牌他們的嘴臉也實在讓人無法苟同,那種看到這塊市場有利可圖就想下來分一杯羹,反正關鍵技術可以便宜買進,自己只要負責設計這一塊就好了(有的時候連設計的部分都很馬虎),從異業跨過來的可以大方地貼上自己的名牌,等而下之的就去買個有名無實的老牌子(甚至只是個老名字)來借屍還魂,靠著這種貼牌的做法這些牌子在金融海嘯之前不知道賺了多少(而且最近這種風氣似乎又回來了)。惡行惡狀還不止於此,根據Chronos Japan那篇報導中SINNCEO Lothar Schmidt的說法,有些品牌會胡亂跟ETA大量叫貨,做不完的就私下轉賣出去,不夠用的再另外找人家買過來,像這種作法怎麼看都不是一個正派的製造商應有的作為。 

ETA斷貨對這些品牌來說自然是一大打擊,但如果能夠由此將市場清掃乾淨的話老實說我並不覺得可惜,而且ETA對一些跟他們叫貨的優質品牌也不是沒有照顧,像是Lothar Schmidt就表示目前ETA對他們的供貨仍然相當大方,因為彼此之間的信任基礎相當紮實(倒是漲價才是他真正在意的問題),當然我不會因此就說Swatch Group是在執行正義的制裁,但從整體來看正派的品牌受創是有可能較小的。  

還有一部分品牌是被逼得去發展自製機芯的,儘管我仍然主張自製機芯不是必要的,採用通用機芯也不表示他做錶隨便(不論品牌大小),但不可否認的是大牌子使用通用機芯的確是佔了人家不少便宜,同樣的品牌規模、同樣的產品水準,使用人家機芯的省下了研發產製的成本轉而投資在行銷上,這對提供機芯的自然是不甚公平,這種牌子被逼去做自製機芯就像是在還市場責任,我認為倒也不算太刻薄。 

而且從結果來看,如果十年前Swatch Group沒出這一招,今天的錶界會是個什麼光景?也許大部分的品牌技術都要倒退好幾年,而且亂七八糟的牌子可能會更多,或許我不會為了這個說我們應該要感謝Swatch Group,但至少我認為這樣的結果並沒有什麼不好。像這樣的反省並不只是我有,這幾年讀到的一些文章不少都有類似的感觸,「如今才明白了海耶克當年此舉的深意」這種說法也不只一次出現在這類文章的結論。我還是認為為此就將老海耶克造成一個聖人未免也太廉價了,不過如今我的確是比較能正視他生前對瑞士錶界的貢獻了,不論他一開始是基於什麼樣的目的。

延伸閱讀:ETA機芯通通沒貨是怎麼回事?

延伸閱讀:ETA機芯停售倒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