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留給未來的時計遺產」

Jun 17, 2022

值得留給未來的時計遺產
「未來的時計遺產」可以用「經典」兩個字一語帶過嗎?我覺得不太一樣。附帶一提,Jean-Claude Biver選的是皇家橡樹(很意外嗎)。

《Chronos Japan》在今年(2022)五月號迎來了第100期,為了紀念這個里程碑本期的特集就訂為〈未來的時計遺產100〉,由雜誌自家(以及長期特約)編輯再加上48位來自日本國內外的錶界人士總共選出100支值得傳世的現代傑作錶款。

自從在三月號的下期預告中得知了這個特集以後筆者個人就滿期待的,一方面是單純對這種大拜拜的紀念號有種過節的心情,另一方面我也很想知道他們究竟都找來了哪些人、選出了什麼錶。不過以實際讀完了(每個字)的心得而言,姑且只能說我認為這100支「傳世傑作」不是每支都名副其實,整個特集讀起來也不時令人有冗長之感(坦白說我一直在數還有幾支才能看完),對比上事前的期待不得不說我有點失望(儘管這麼說好像太嚴厲了)。

首先我對他們找來的業界人士有點意見。事實上Chronos Japan在跟日本國外邀稿的時候一直都有類似的問題,就是他們太侷限於自身的人脈網絡;當然邀稿這種事本來就是找你找得到的人,但就筆者看來他們請到的專家並非每一位在錶界都有充分的代表性,提出的觀點也未必有說服力,儘管在這當中還是有很多厲害的大咖——比如說F. P. Journe、歐克林博士和Jean-Claude Biver(不過前兩位算是「特別評審員」,他們的選錶不列入100支當中),但也正因為有了這些重量級人物的意見反而更加凸顯了那些平淡見解的可有可無。

這裡必須要澄清的是我並不認為官大學問大,有名人物的見解不保證就比較精闢,問題是當我既不認識你、讀了你的選錶也不覺得有什麼創見的時候,像這樣的評論佔去那1/100真的只會讓人感到濫竽充數。

不過我們自己做編輯的也知道像這種特集光是要湊齊48位專家本身就已經是件大工程了,要每一個都是萬中選一的確是強人所難,更別提其中可能還摻雜了業務和人情考量,100支裡有幾支怪怪的其實也無可厚非,平心而論沒必要這麼刁難人家,真的換成我自己來編的話恐怕還會更糟。

另外一個問題是關於「未來時計遺產」的定義。像這種特集說穿了就是選100支錶,至於名目要用「經典」或是「必買」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根本沒差,不過既然人家特地定下了「未來時計遺產」這個題目,我認為在遴選時就應該更深入地思考「未來」和「遺產」的意義。

當我們在回顧80年前的手錶時有哪些錶款會被我們認定是當時留給現代有價值的遺產?相對地現在有哪些錶款是我們有信心過了80年後仍然會被未來的人認可的傑作?在選出這100支錶的時候我認為應該要帶著這樣的標準下去搜尋,而在說明你為什麼要選它的時候也應該要針對這個標準做解釋,很遺憾的是在這48位專家當中有不少人似乎單純地就是用「經典」或「必買」之類籠統的觀點在選錶寫錶,在我看來那實在是有點可惜了這個頗有深思餘地的主題(相對地Chronos Japan自己的編輯對這個設定就很有自覺,他們選的反而比較有道理)。

我是從第24期開始買Chronos Japan的,回頭看看牆上如今它們也已經佔掉我一層半的書架了。100期是個不簡單的成就,利用這個節日來談論一下錶界的過去和未來也是一件饒富意義的事,雖然我在這邊嘮嘮叨叨地挑剔了一大篇,但其實在這個特集當中還是有許多選錶看得我心有戚戚焉,如果你也認爲「經典」未必等同於「值得留給未來的遺產」,不妨自己也來想想你心目中的傳世傑作是什麼,透過這樣的反省也許會改變你買下一支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