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錶「戴一次」多少錢才划算?

手錶「戴一次」多少錢才划算?

Feb 11, 2022

手錶「戴一次」多少錢才划算?
如果有明確記錄下一支錶實際使用的次數就有辦法算出你每次戴它所付出的代價。戴一次超霸多少錢才會讓你覺得「很划算」?

之前筆者在這裡寫過幾次關於自己過去一年最常戴哪幾支錶的文章。2021年我持續有在記錄自己每天戴了什麼錶,不過這次就不來報流水帳了,取而代之地我想要試著做一些新的分析。曾經聽過一種說法是我們買一個東西貴不貴不應該單看你當場付出的金額,而是要除以你往後實際使用的次數,也就是說你使用的頻率愈高,這筆錢就花得愈值得。

這種說法是建立在「東西買來就是要用」的前提上,考量到不少人錶是買來存保險箱的同樣的觀念套用在這裡不盡然適用,不過我自己的確是主張錶買了就應該要盡量戴它,所以至少對我來說這套理論的基本態度不無道理。

對於一個有在記錄每天戴什麼錶的人來說要精算出「錶價÷使用次數」這樣的數字應該是做得到的,問題是我這個紀錄是從2018年才開始做的,亦即我在2017年以前購入的錶款就沒有辦法取得完整的使用數據了,要算也只能算2018年以後買的,樣本數少了許多。但無論如何這次我們還是來試著算算看。

2018年以後我買的錶只有Dan Henry 1939(2018)、G-Shock 6900金屬錶圈版(2020)還有超霸1861(2020),價錢的話分別是NT$ 8,100、6,300和160,000(為了避免爭議這裡我用官方定價去尾數算);使用天數的部分DH是44(2018)+14(2019)+7(2020)+1(2021)=66,6900是33(2020)+21(2021)=54,超霸是11(2020)+67(2021)=78,而依照這個數據除下來,這三支錶從我買來以後(一直到2021年12月31日為止)平均每次戴它們付出的金額是DH=123、6900=117以及超霸=2,051。

那麼我們應該要怎麼來解讀這個數字呢。

首先這裡不應該機械式地把這幾個數字拿來直接比較,因為這些錶有的早買有的晚買,早買的「理論上」能累積到更多的使用次數,除起來的分母自然比較大,儘管實際上晚買的超霸這裡很快地就在2021一年內超車早買的另外兩支了,但這也只是進一步證明了硬比有欠公允——不過如果有一天這支超霸除出來的數字有辦法小過DH和6900的話我們的確是可以說它買得比另外兩支更划算。

單看個別情形的話,其實像這種算法最接近的概念就是租用,「平均每次使用付出的金額」基本上就相當於租來戴一天的租金。老實說在此之前我對「租錶」這件事毫無概念,直到今天為了寫這篇才第一次做了點功課。稍微查了一下以後,目前市面上像超霸這個價位的錶月租差不多150美金,用近期的匯率來算大概4,200台幣有找,如果再除以一個月30天的話相當於日租金140,比起我的2,051仍然便宜了不少,以我2021年的使用頻率要再繼續戴個十幾年才有辦法追平,基本上是沒什麼好比的了。

當然這裡要認真計較的話還有很多地方必須討論啦,比如說你租來的錶一個月未必會戴滿30天,但我並不打算把這個當作這篇的重點。過去一年(正確來說是13個月)我以每次支付2,051的金額在使用我的超霸,按照這個趨勢一年後這個數字就會降到1字頭,再往後甚至會跌到百位數字。一支超霸每次花幾百元戴三年感覺起來好像真的不貴,而且只要我持續戴下去這個金額還會愈來愈低;當然啦,如果接下來我又買了其他的錶(或是單純地戴膩了)勢必會分掉這支超霸的使用頻率,但即便只是算到這裡還是會讓它原本16萬的定價看起來輕鬆不少。

時下大家評價一支錶值不值得買的條件多半著眼在品牌、成本、保值與否,從這些角度切入或許可以得到一個市場公認的客觀答案,但另一方面你自己作為一個戴錶人的主見在這裡卻顯得很渺小。如果我們在考慮要不要買一支錶的時候單純只是想像「未來十年我會不會常常戴它」或許會讓事情變簡單許多,也快樂許多——更重要的是,對絕大多數買錶的人來說這才是他們真正需要考慮的,保值什麼的跟他們其實沒什麼關係。

在讀到一些SEIKO的歷史資料時常常會看到他們家當年的製錶師和設計師把做出一支能讓人「長年珍惜地使用」的手錶當作他們的目標,仔細想想這還真是一支好錶最核心的價值,或許今天我們也應該把它當作我們買錶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