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針式鐘錶作為一種符號的意義

Oct 9, 2019

寶璣LOGO
在手錶的世界裡使用指針當作符號是一件再正確不過的事了,但出了我們這座象牙塔之後這個符號還有多少普遍性呢?

前一陣子我偶然發現了一個有點弔詭的現象。現在我們音樂、影像播放軟硬體所採用的操作介面多半都還是使用[▶]當作播放,[▶▶]當作快轉,[◀◀]是倒帶,[II]則是暫停(如果還有錄音錄影的話有可能是[●]),然而仔細想想這套符號應該是從錄音帶、錄影帶時代開始一路沿用至今的,而其中代表播放的[▶]理論上就是在指涉磁帶播放時的捲帶方向,[▶▶]和[◀◀]則是以[▶]為基礎發展而來的(附帶一提,暫停的[II]據說是發想自樂譜的休止符)。

1990年代以後出生的這一代很有可能已經沒用過卡式錄音帶或錄影帶了——也許還有機會在家裡看到長輩以前用過的機器,至於2000年以後的恐怕連家裡也沒有這些舊機器留下來了。像這樣一種實質上已經死亡的技術(文青懷舊的不算),其中所使用的符號如今卻還照樣使用在影音播放軟硬體上——光碟類的還可以說它是碟盤旋轉的方向,但各種網路、串流的影音播放平台就說不通了(要說是代表播放時間的空間棒的推進方向又太牽強了),然而儘管如此我們卻仍舊行禮如儀地繼續沿用,YouTube甚至直接拿它做成logo,這說起來有點趣味,有點諷刺,也有點淒涼。

鐘錶的指針會不會有一天也變成這種「符號的屍體」呢?去年在《Hodinkee.com》上讀到一篇轉載的文章,是說英國的學校開始逐漸將校內指針式的時鐘換成數位顯示的,因為現在的學生已經不會讀指針了。講「不會讀」可能有點極端,但他們看到兩根指針排列的角度已經不會像我們這樣反射式地理解幾點幾分應該是事實;其實不要說是遙遠的英國面目模糊的學生,當我在選擇要送朋友小孩Swatch或是G-Shock時,他們都已經跟我說「選G-Shock,因為小孩不太會讀指針」了。 鐘錶會不會變成一種死亡的技術是另一個長篇大論,但「繼續拿指針式鐘錶的形象作為象徵時間的符號會不會愈來愈沒正當性」卻是一個正在發生疑問。Windows作業系統有所謂「萬惡的沙漏」圖示,但如果你有用過上一個世代的麥金塔的話可能會看過他們用來表示「運算中」的符號是一支小小的手錶(記憶中這是選用的),不過進化到現行的OS以後運算圖示已經改成七彩霓虹圈了,當時蘋果的這個小動作稍微讓我感受到了鐘錶的死亡。

有趣的是在那之後蘋果卻仍舊在他們的產品中保留了指針式鐘錶的痕跡,比如說iPhone的時鐘App就還是一個實時的小鐘,麥金塔電腦螢幕上方的時間顯示也依然可以換成時鐘模式(不過我沒用,因為太小了),不知道在我朋友的小孩或是英國學校的學生看來,這些圖示會不會也像YouTube的[▶]一樣,是個失去了脈絡、不知所謂的符號呢。

幾年前第一次去香港的時候我很意外地發現他們公路上測速照相機的標示畫的是一台蛇腹式的相機,我的媽,這連對我來說也已經是上一個世代的象徵了,更何況是千禧世代呢,光是我打「蛇腹式相機」這五個字恐怕就有人不知道我在講什麼了。不過看到這個符號在香港可以活得好好的,忽然覺得好像也不用太為指針式鐘錶操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