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線上降落線下

Sep 2, 2019

Hodinkee活動
Hodinkee的編輯在他們的活動上就像明星一樣,一家媒體做到這種地步能發揮的邊際效益其實很恐怖。

去年底我第一次嘗試跟Hodinkee的線上商店買東西。原本只是想買條錶帶的,但為了湊運費所以又追加了一本他們出的紙本雜誌,林林總總最後總共花了美金81塊,其中雜誌佔了27塊。其實我不太確定目前透過螢幕在看這篇的讀者還會不會花錢買雜誌,所以這裡稍微提示一下行情,現在台灣一本專業鐘錶雜誌差不多300元,日本版的《Chronos》折台幣500元上下,也就是說Hodinkee他們一本賣到台幣800多真他X的貴得要死。

實際拿到書以後我整本翻完花不到二十分鐘,因為裡頭的字很少,絕大部分都是拍得美美的圖,然後一排就是單頁滿版、跨頁滿版,資訊量跟他們的網站比起來差得遠了,完全就是精品品牌發行企業刊物的搞法。事實上這本雜誌會這麼編我在買之前就已經猜到了,之所以要當這個冤大頭的理由是為了見證這個產業逆轉的瞬間:一家網路原生的鐘錶媒體回過頭來推出紙本雜誌。

Hodinkee是目前全世界最成功的專業鐘錶網站,這間以紐約為基地的線上媒體去年剛剛度過十週年,他們旗下網羅了一票業內頂尖的編輯,寫出來的文章內容充實文筆又好,更難得的是團隊整體的品味極佳,一掃過去專業鐘錶媒體的宅味,讓玩錶終於成為一件有型的事,因此各大品牌都樂於跟他們合作,辦活動、出聯名款,幾相加成之下很快地就將Hodinkee捧成了一個品牌。

Hodinkee的成功對眼下急於轉型的傳統鐘錶媒體來說意義重大,因為他們證明了鐘錶媒體在網路上是有搞頭的,所以大家都在觀察它、學習它,等著看它還會為這個業界帶來什麼改變,想不到2017年這個線上的原住民竟然一反手開始做起了紙本雜誌,此舉不但大大地超出了眾人的期待,身為傳統紙媒起家的我們甚至還有種被吃豆腐的感覺。

其實Hodinkee會回過頭來做雜誌並不是想要去搶紙本的生意——你看它賣這個價錢、編這樣的內容就知道它在打的並不是同一個客層,它只是在利用”Hodinkee”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一種品牌的影響力把雜誌當成一種精品來賣而已,基本上就跟他們自家經營的線上商店裡賣的錶帶或是收納盒一樣。

不過在這當中還是包含了另一層意義的。摩根士丹利在2018年底發表了一篇對於高級錶產業的調查報告,裡頭認為以後高級錶的銷售將全面轉往線上,另一家鐘錶網站《A Blog to Watch》對此則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未來大約還有2成的鐘錶銷售會維持在實體、多品牌的錶店進行。我是不敢像A Blog to Watch那樣喊出2成這麼精確的數字啦,不過我也認為實體銷售不會完全被網路取代。高級錶作為一種奢侈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價值是訴諸炫耀,尤其它是穿戴式的物件,所以它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與人的實際接觸——不論你在Instagram上的上手照被按了多少讚,終極的炫耀還是面對面的。正因為如此在這個產業中的任何一環都不可能完全放棄跟消費者具體接觸的管道,品牌開實體店是這樣,Hodinkee賣紙本雜誌也是這樣,這是他們向消費者證明自己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至少在世界變得像銀翼殺手或是駭客任務那樣之前不可能完全被取代。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當那些網路原生的媒體開始將紙本雜誌當成精品在賣的時候,我們這些從傳統紙媒開始轉向網路的老人又該怎麼看待我們的雜誌?是要繼續把它當成傳遞資訊的媒介嗎?還是也要開始換上貴森森的印刷和美美的跨頁照片,跟著朝品牌化的精品之路前進呢?又或者只是把它當作一個起家厝、神主牌,無論如何都要把它供著,即便已經再也沒有人去翻它一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