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上鍊的由來

Jun 6, 2019

腕錶自動上鍊原理為藉由自動盤的轉動晃動達到上發條的目地,圖為帕瑪強尼 Kalpagraphe Chronometre鈦金腕錶。

上回我們講到,機械錶的擺輪上都有定向遊盤也都鑲有柱狀紅寶石,高級古董懷錶的機芯都採用三角形的柱狀紅寶石,一般都是採用半圓形的柱狀紅寶石,近代高級錶並沒有採用三角形的柱狀紅寶石,原因很簡單,因為做起來費時又費工,消費者也感受不到它的好處。當然採用半圓形的柱狀紅寶石也可以達到一樣的走時功能,三角形的柱狀紅寶石與馬嘴的接觸點最小,磨擦阻力相對減少但其工法也最難,所以新錶不想花那麼多時間採用傳統工法,畢竟時間就是金錢,一切以速成為製錶法則。近代高級名錶有高科技及精密的設備,如要超越當時古董懷錶的製錶精神並非難事。只是近代新錶不是注重錶款,就是在機芯的表面打磨下功夫,消費者無法看到機芯內部的小細節,他們就不想用心去做,這也顯得傳統製錶工藝的可貴。我們這回來談談自動腕錶古今當中自動上鍊其結構的設計有何差別與不同。自動上鍊這個結構設計大約在西元1750年後就被應用在懷錶裡面,接著寶璣大師把它改良成更完美實用的階段。

從右圖我們發現,機芯背面可見半圓形自動盤,可隨手腕動作轉動,進而替腕錶上鍊。左圖為自動上鍊結構,自動盤轉動後帶動齒輪,再帶動發條盒,進而替發條盒上鍊。

由於懷錶擺在口袋裡面,活動的機率並不是很大,所以這個功能並不實用,以致於自動上鍊的懷錶並沒有很普及,也沒有被流行起來。就連打開蓋子看時間後壓回去就可以上發條,或是壓下按把就可以上發條等設計,這些結構也都無疾而終。或許古時候的人其生活過得比較悠哉,所以上發條變成是一種樂趣,導致自動上鍊的懷錶,更無法發揮其功能就無法普及。到了20世紀初,腕錶慢慢地走進人們的生活裡面,懷錶也漸漸的式微。工業革命後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忙碌,查看時間的觀念越來越顯得重要,就因為如此,腕錶開始被普遍的流行起來,但是天天上發條也是件麻煩的事。西元1923年夏活Harwood成功研發出世界第一隻自動上鍊的手錶,它是半自動撞陀式的自動上鍊機制,在此同時有很多自動上鍊的機制被研發出來,有利用手腕活動時會使錶耳產生拉扯的動作,借以產生自動上發條的功能。最普及的設計是利用裝配在錶殼內機芯的重量來做滑動或晃動提供自動上鍊的動力。ROLEX在西元1931年研發出恆動轉子,它的自動陀可以做360度的旋轉,雖然也是半自動單向上鍊,但同時也是自動上鍊手錶演化過程很重要的一步。到了西元1950年代,各家知名品牌在自動上鍊機制的研發設計有如雨後春筍般各自發展,可以說是百花齊放,有幾種膾炙人口的經典設計一直沿用至今。(待續)

10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