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飛輪類型大解密(三)-多軸立體式

Dec 9, 2017

2003年,FRANCK MULLER推出鐘錶業界的第一款雙軸立體陀飛輪Revolution 2腕錶。

在先前的兩個單元中,我們已經分別介紹了寶璣式陀飛輪與飛行陀飛輪的結構設計,相信錶友們對於陀飛輪有了基本的認識。相較於這兩大類型的陀飛輪已經問世超過200年與90年以上,但是近年來才流行的多軸立體式陀飛輪,推出至今才短短的14年左右,其實原因無他,就是如果沒有CAD軟體計算與CNC車床來生產零件,以傳統製錶技術,是無法推出多軸立體式陀飛輪。
過去曾有許多度獨立製錶師推出雙周與三軸陀飛輪的架構,但仍未實際運用在腕錶之上。因為傳統的陀飛輪是以平面進行360度的旋轉,如果想要使陀飛輪框架進行另一個平面的旋轉,其陀飛輪的外觀就會形成立體式樣貌,要計算另一個軌道與中心點的距離、整體重量的分配以及組裝調校等後續步驟,想起來就令人頭皮發麻。

積家推出的GyroTourbillon 3雙軸陀飛輪,其球體陀飛輪的前方支架已取消,因此體積有所減少。

因此直到2003年,FRANCK MULLER才推出鐘錶業界的第一款雙軸立體陀飛輪Revolution 2腕錶,開創了立體陀飛輪的風潮。廠方在陀飛輪框架外加裝了一個圓形齒輪軌道,也就是讓原先的在單一平面旋轉的陀飛輪,可進行第二軸旋轉的動作,因此整個陀飛輪變得非常耗費空間。但理論上來說,這樣的陀飛輪才能應付腕錶在手腕上隨時變換方位的挑戰。
在隔年,積家也推出了耗時五年研發的GyroTourbillon球體陀飛輪1號,這款腕錶同樣採用雙軸陀飛輪設計,但是結合圓弧形的框架與支架設計,以及90度交叉旋轉,讓陀飛輪看起來更像是一顆球,也成為積家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最新的作品則是2016年的GyroTourbillon 4雙軸陀飛輪。

GF所推出的雙體陀飛輪,也算是多軸陀飛輪的一種,但是兩者交叉的角度縮減到30度。

不過同樣在2004年,GF則推出了30度的雙體陀飛輪,也就是除了內層傾斜30度陀飛輪(每分鐘旋轉一圈)之外,外層的框架則是每四分鐘旋轉一圈;理論上這樣的結構會更堅固,雖然旋轉的範圍並不如前兩者錶款明顯,但是製錶師能更容易組裝與調校。
而相同的設計概念,日後也可以在積家的雙翼立體雙軸飛輪錶(Duomètre à Sphérotourbillon)上發現,其主體的飛行陀飛輪每30秒旋轉一圈,額外的傘齒結構,會讓整個陀飛輪框架以傾斜20度的角度,朝外每15秒旋轉一周。雖然結構與GF大不相通,但同樣屬於非90度交叉的雙軸陀飛輪。

製錶師Thomas Prescher所推出的Triple Axis Tourbillon陀飛輪腕錶,是最早採用三軸陀飛輪的腕錶。

至於難度最高的三軸立體陀飛輪,其實最能接近理想中的完美設計,也就是陀飛輪會在三個面進行360度的旋轉,因此只要調校得宜,準確度肯定會令人驚訝。不過正如電腦系統一樣,在獲得完美的效能前,每一個零件都會擔任重要的地位,稍有差池,便無法獲得完美的表現。
因此現今的三軸陀飛輪,是否會更為精準,沒有錶廠敢打包票,但是唯一能確定的是,三軸陀飛輪具有完美的視覺效果。而最早出現的三軸陀飛輪結構,其實是在2004年的一款GUBELIN創辦150周年的懷錶之上,但是真正推出三軸陀飛輪腕錶的品牌,則是獨立製錶師Thomas Prescher,他推出的Triple Axis Tourbillon三軸陀飛輪腕錶,分別以1分鐘、1分鐘和1小時旋轉一圈的三軸運行,其中陀飛輪裝置的背面還搭配補重塊,使陀飛輪在翻滾時,能保有足夠的平衡感。

芝柏表的Tri-Axial Tourbillon陀飛輪,是目前最新且轉速最快的三軸陀飛輪。

隨後FRANCK MULLER也推出第一款三軸陀飛輪Revolution 3腕錶,外觀與Revolution 2非常類似,其差別在於最外層的框架是每一小時旋轉一周,內部的雙軸分別是每1分鐘與8分鐘旋轉一周。
如果錶友覺得這樣的外圈速度好像太慢,那GP芝柏在2014年推出的Tri-Axial Tourbillon三軸陀飛輪,速度則是快上數百倍,因為內框架每1分鐘轉一圈,第二框架則是每30秒轉一圈,而兩者又整合於2分鐘轉一圈的第三框架中,因此視覺效果可說是完勝其他錶廠。
由於三軸陀飛輪的製作實在太耗費資金與人力,因此現今的三軸陀飛輪數量可謂屈指可數,如果有機會見到錶款,可要仔細觀看陀飛輪的運轉模式歐。

文/陳韋仁

延伸閱讀
<陀飛輪類型大解密(一)-傳統寶璣式>
<陀飛輪類型大解密(二)-飛行陀飛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