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化關鍵 CARTIER 1904MC自動機芯

Jun 11, 2015

CARTIER卡地亞在2010年推出的1904MC自動機芯,是廠方首次自行生產與組裝的自動機芯,所代表的意義自然非常重大。透過本身優異的結構設計與擴充性,將成為卡地亞最重要的自製基石。

Calibre de Cartier自動腕錶:直徑42mm不鏽鋼錶殼/時間指示與日期窗/1904MC自動上鍊機芯,儲能48小時/藍寶石水晶鏡面與透明底蓋/鱷魚皮錶帶搭配摺疊扣/防水30米/參考價NTD 212,000(實際價格以官方公告為準)

CARTIER卡地亞早在1880年代,就設立了鐘錶製造部門,但是在長達一百多年的製錶歷史中,卡地亞卻未曾生產過屬於自己的專用基礎機芯。雖然有些錶友對於此事仍耿耿於懷,但是當時卡地亞的所生產錶款,大多都是提供給貴族或是政商名流,生產數量當然與每年動輒數十萬只的錶廠無法相比。因此外購機芯,然後再加以修改,或是與機芯廠合作,生產複雜功能腕錶,就成為卡地亞多年來所採用的方式。不過隨著卡地亞的產能持續提高,因此開始增加對於自製機芯的需求。因此在2006年,卡地亞便與同集團的積家合作,生產8000MC自動機芯,這是一枚大三針自動機芯,搭載於卡地亞的Pasha系列腕錶。不過這枚機芯出現約一年之後,就未曾在其他的CARTIER系列錶款中出現。

正當筆者已經慢慢淡忘還有這一枚自製機芯的存在時,卡地亞便在2010年,推出全新的Calibre de Cartier系列腕錶;其中錶款內所搭載的自製1904MC自動上鍊機芯,便與8000MC具有血緣關係。不過兩者中間相隔的時間超過了三年,功能設計也略有不同,但是基礎的結構仍完全相同;因此,筆者推測在這段時間內,卡地亞將8000MC的製造流程,轉移至卡地亞位於拉夏德芳(La Chaux-de-Fonds)的總廠。因為在2007年,卡地亞總廠擴建完畢,面積達三萬多平方米,因此卡地亞可將機芯的研發、製造與組裝流程,在同一個廠房完成,將實現目前品牌所追求的“卡地亞製造(Made in Cartier)”精神。而原先與積家合作的8000MC機芯,則成為開創卡地亞自製機芯的源頭,由總廠所生產的1904MC自動機芯,也是卡地亞最具代表的自製機芯。

本款機芯採用環型三臂擺輪搭配偏心螺絲微調裝置,雖然設計上略為陽春,但是調整快慢仍屬便利。而擺輪旁具有停秒裝置,在錶冠拉到底時,停秒桿會依靠擺輪,迫使擺輪停止運作。

這枚全新的1904MC自動機芯,直徑為11½ 法分,約為25.6mm,厚度則是4mm;具有48小時的動力儲存,振頻為每小時28,800轉。且具有雙發條盒結構與雙向自動上鍊系統,以及日期視窗與停秒功能。以整體規格來看,它與目前卡地亞仍在使用的ETA 2892-A2自動機芯非常類似,除了厚度比ETA2892-A2多了0.4mm,以及使用雙發條盒結構(但是動力儲存時間,差距不大)之外,兩者的使用共通性,算是非常的大。

不過1904MC自動機芯多了一優勢,那就是巧妙的走時輪系設計。在先前的本單元中,筆者有提到,許多新世代的基礎機芯,都會使用特殊的走時輪系設計,只需增加一個或是兩個齒輪,就能在大三針與小三針的兩種顯示功能中,輕易的變換,而不需要增加一個額外的模組零件。

目前由ETA 2892-A2為基礎所製造的ETA 2895小秒針自動機芯,因為加裝模組的關係,厚度由原本的3.6mm增加到4.35mm,同時也增加機芯的複雜程度。而1904MC自動機芯的設計,是以四番車(秒輪)為中心輪的設計,因此它算是一枚大三針顯示機芯。不過卡地亞巧妙的利用擺輪旁的空間,加裝了一個小秒輪與擒縱輪連接,立刻成為小秒針顯示的機芯,而原本的大三針功能,則以不加裝大秒針來取代之。而這樣的設計,完全不會影響機芯厚度,同時可以精簡零件數量,減輕走時輪系的負擔。

從這張圖片可以清楚的看見雙發條盒結構。另外,棘爪式上鍊系統位於發條盒上方,所以機芯的夾板上,分別有兩個小洞,可觀察上鍊棘輪與棘爪的互動。

1904MC自動機芯所採用的雙發條盒設計,也是目前許多新款機芯所採用的設計,包括歐米茄Cal.8500機芯、格拉蘇蒂Cal.100機芯、萬國錶Cal.64710機芯、伯爵850P機芯以及沛納海的P.9000機芯等,都是採用雙發條盒結構的設計。但是這些機芯的動力儲存時間,都在55至72個小時左右,並沒有因為多了一個發條盒而大幅提高動能,因此這些錶廠的設計概念,不完全只是單純的提升動能而已,而是著眼於提升發條的動能品質。因為傳統的單一發條盒,在滿鍊與剩下百分之三十動能時,能量的輸出差距比較大,而使用雙發條盒設計,能將穩定的動能比率提高,增加走時輪系的穩定期。

而雙發條盒結構,同時也是一個巧妙的設計,相信許多錶友並不清楚雙發條盒的運作原理。以1904MC自動機芯為例,當我們手動上鍊,轉動第一個發條盒上的大捲車,此時發條盒也緩緩的轉動,進而帶動第二個發條盒開始轉動。以往單發條盒周圍的齒牙,是連接二番車(也就是分輪),因此在手動上鍊時,並不會看到發條盒轉動的情況(實際上是好幾個小時才會轉動一圈,所以不覺得它會動)。 而1904MC自動機芯的第二個發條盒,下方具有一個連結發條盒軸心的一番車,它取代以往發條盒周圍齒牙的任務,負責與二番車連動,將發條能量傳遞至走時輪系;所以1904MC兩個發條盒周圍的齒牙,只負責傳遞兩個發條盒之間的能量。

1904MC自動機芯規格:直徑25.6mm/厚度4mm/振頻28,800 vph/紅寶石數27顆/動力儲存48小時/偏心螺絲微調裝置與平游絲/雙發條盒結構/雙向自動上鍊系統/陶瓷滾珠軸承自動盤。

但是也因為雙發條盒結構,所佔據的空間比較大,所以在設計自動上鍊系統時,往往需要將結構精緻化,以避免增加機芯的厚度。而1904MC自動機芯則是透過具有陶瓷滾珠軸承的中央自動盤,以及獨特的棘爪式上鍊系統,為發條盒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而這款具備雙向上鍊功能的棘爪式上鍊系統,與精工的魔術槓桿(Magic Lever)上鍊系統是相同的設計,藉由自動盤與上鍊系統的間齒輪互動,迫使Y字型的棘爪零件以一勾一推的方式,轉動發條盒上方的上鍊棘輪(具有倒鉤),進而 推動大卷車產生上鍊功能。

目前在歷峯集團旗下的沛納海與萬國錶所生產的自製機芯,都有採用此款上鍊系統,可說是日趨普及的設計;其零件數量不但非常精簡(不超過五個),同時不需要太多空間。由於這類型的上鍊系統,在發條盒接近滿鍊時,上鍊效率會減低許多;但筆者在實際觀察過後,發現機芯在滿鍊狀態時,自動盤的靈活度依然非常不錯,想必在結構設修改或是陶瓷滾珠軸承結構上,發揮了一定的功效。

當我們手動上鍊,轉動第一個發條盒上的大卷車,此時發條盒也緩緩的轉動,進而帶動第二個發條盒開始轉動;而發條盒下方的齒輪,便取代原本發條盒的一番車任務。位於發條盒下方的一番車齒輪,如果沒有仔細的觀看,相信是無法發現它的存在;其軸心與發條相連接,而齒輪則與二番車齒輪囓合。

在2010年,卡地亞推出1904MC自動機芯的同時,也推出了Tortue萬年曆腕錶;它採用卡地亞首枚自製的9422 MC萬年曆自動機芯,對於品牌來說可是具有獨特的意義。而9422 MC本身是以1904MC型自動機芯為基礎,在機芯上方增加萬年曆模組而成,因此機芯的直徑擴大為32mm,厚度增加為5.88mm。  

2011年,卡地亞推出的Calibre de Cartier萬年曆腕錶,同樣也是採用9422 MC萬年曆自動機芯。但是另外一款值得注意的錶款,莫過於Calibre de Cartier多時區腕錶,它所使用的9909MC自動機芯,也是以1904MC自動機芯為基礎,然後加上功能模組,因此機芯的尺寸雖然不變,但是厚度增加為6.68mm。透過這兩款複雜機芯來看,1904MC自動機芯的確具備良好的擴充性。

左上圖是9611MC手動上鍊機芯,右圖是9905MC手動上鍊機芯,它們都具有相同的發條盒結構、走時輪系以及擺輪結構,只是因應不同功能,而有不同的改變。

不過這枚機芯的潛力其實不止於此,在2010年推出的Rotonde De Cartier 跳時腕錶,它所採用的9905MC手動上鍊機芯,與用於Santos 100鏤空腕錶的9611MC與9612MC手動上鍊機芯,其基礎結構都是源自相同的機芯架構;只不過手動上鍊的款式,都減去了自動上鍊系統與自動盤,以及小秒針設計。因此,從當年的8000MC自動機芯的基礎結構,所衍生的款式竟然如此的多,其中包含了平行發展的手上鍊款式,這樣完整的錶款展示,想必能使大眾感受到CARTIER本身的深厚研發實力。

圖左Tortue萬年曆:於2010年推出,它採用卡地亞首枚自製的9422 MC萬年曆自動機芯,對於品牌來說可是具有獨特的意義。圖右Calibre de Cartier萬年曆:同樣也是採用9422 MC萬年曆自動機芯,具有特殊的星期逆跳功能。


文/陳韋仁
攝影/劉信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