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天文台認證的復權之路─法國貝桑松天文台(下)

Oct 22, 2014

延續貝桑松地區古老的鐘錶文化
重建百年前權威認證

貝桑松是法國擁有悠久製錶歷史的城市,天文台重新開始授與認證,不僅是為了表現天文台的技術能力,同時也是為了讓人們再次了解貝桑松驕傲的製錶傳統。

蟒蛇頭的認證標誌:這個從1904年開始使用的標記,會用金屬印頭壓刻在機芯夾板上,至今天文台也不明白有何特殊意義,卻成為貝桑松獨特的辨識記號,現今證書上便是使用此記號。

儘管今日高級機械錶有百分之九十產自於瑞士,但整個鐘錶製造的歷史其實是從英國、法國開始萌芽發展,儘管隨著歷史脈絡逐漸轉移至瑞士,法國人仍強烈企圖奪回鐘錶製造的核心地位。於是貝桑松地區成為整個法國鐘錶製造的重點發展城市:從1793年建立了法國國家鐘錶廠、186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貝桑松製造的鐘錶獲得莫大成功,當時有高達百分之八十的法國鐘錶是從貝桑松產出。

天文台古董望遠鏡:天文台的舊時建築仍被保留下來,內部的活動屋頂可因應望遠鏡運作打開,現進行全面整修,保留傳統的設備及裝飾。(圖片轉載自Region Franche-Comté-Inventaire du Patrimoine)

曾經如此繁華的歷史背景,才衍生出貝桑松當地對鐘錶檢測的需求,故1878年貝桑松天文台建立,不僅提供製錶師正確的時間,1885年天文台開始授與鐘錶精準證書,而從1885到1914年之間,有高達一萬九千枚鐘錶送測、一萬四千件授與證書,以當時技術而言,其檢測數量及能力均十分驚人。甚至貝桑松天文台當時的檢測標準,也是歐洲地區最嚴格,因此1889年首屆天文台競賽中,使貝桑松製造的鐘錶獲頒最高榮譽。

天文台舊時遺跡:現今的天文台所在,仍保留百年前用於協助校正望遠鏡於天空子午線方位的建築遺跡。

François表示,貝桑松天文台的存在,無異象徵法國的傳統製錶歷史,儘管在70年代石英錶崛起,使整個製錶工業崩壞、消失,但許多文獻、器材仍被完整的保留下來,例如1904年貝桑松天文台第一個創造了懷錶檢測流程,同時以獨特的蟒蛇頭作為印記,以加壓工具將印記鏤刻在機芯機板的明顯處,至今蟒蛇頭代表的意義雖然仍是一個謎題,但這些文化遺產卻能充分說明貝桑松地區製錶工業的活躍。

舊時天文台特級證書:圖為貝桑松天文台在20世紀初,針對通過檢測的特級鐘錶,所頒發的證書。(圖片轉載自Region Franche-Comté-Inventaire du Patrimoine)

正因為高級製錶工業在瑞士展現強勁動能,反倒使得法國貝桑松天文台重啟授與機械錶精準度認證,貝桑松市亦高度重視這個轉機,決定大肆整修天文台旗下相關建築,企圖將此地區的製錶歷史,未來在天文台裡以博物館方式完整重現。

早期的鐘錶測試:過去貝桑松天文台被認為是擁有比日內瓦、巴黎等地還要嚴格的測試標準,圖為人員正在進行溫度變異測試。(圖片轉載自Region Franche-Comté-Inventaire du Patrimoine)

François強調,這不僅是天文台本身的認證業務,積極意義更在於,輔助整個法國貝桑松地區製錶工業再次受到重視,畢竟這古老城市的大半歷史與製錶工業息息相關,而機械錶最大的驕傲,不就在於傳統與人文嗎?

通過貝桑松天文台認證的品牌
回歸傳統的精準認證

雖然瑞士C.O.S.C.天文台認證是現今高級機械錶官方精準認證的主流,但仍有少部分獨立品牌,為回歸鐘錶歷史的正統,轉向貝桑松天文台尋求檢測,兼顧機械錶精準的理性與人文的感性。

Double-direct Impulse擒縱裝置:Galet Micro-Rotor其機芯搭載以寶璣自然擒縱為設計概念的新擒縱裝置,LAURENT FERRIER將原本設計同軸的擒縱輪,分成左右兩枚擒縱輪,同時以矽材質製作擒縱叉及雙向衝擊輪,更加完美。

平衡傳統與科技的頂尖製錶師
LAURENT FERRIER

挾著在PATEK PHILIPPE百達翡麗負責大複雜功能製作長達37年、目前全球訂價最高的量產型大複雜功能腕錶均由他親手試裝、製作、完成的傲人資歷,這也是為什麼Laurent Ferrerier甫退休創立同名品牌LAURENT FERRIER後,就能獲得最多市場、收藏家關注的原因。

LAURENT FERRIER的設計一如他的背景與資歷,嚴謹要求傳統手工製錶的正統性,腕錶細節大量採用19世紀懷錶上的裝飾元素,整體視覺顯得古典低調,且經得起時間考驗。在機芯結構上卻以開放態度接納現代科技,Galet Micor Rotor錶款的擒縱裝置概念取自於寶璣先生(Abraham-Louis Breguet)的自然擒縱結構,但經過改良,擒縱叉轉化為兩個部份,齒輪作動更加單純而可預測,並利用LIGA微顯影技術,以矽材質製作擒縱叉,同時擒縱輪採堅硬無比的鎳磷合金製作(共兩枚);讓整個擒縱結構達成免潤滑、耐磨耗及耐腐蝕的預設目標。

它結合了微型自動盤,能把有限的能量做最大運用。與棘爪連動的微型自動盤採單向上鍊,以18K黃金製作,效率比其他微型自動盤高約三分之一,並受益於先進材料與完美改制,在貝桑松天文台的測試下,創下日誤差僅0.89秒的佳績。

首位通過認證的獨立製錶師
VOUTILAINEN

在瑞士製錶工業中,Kari Voutilainen是相當少見的芬蘭籍獨立製錶師,他從芬蘭學習製錶一直到瑞士,曾在PARIMIGIANI帕瑪強尼、URBAN JURGENSEN擔任製錶師,甚至在WOSTEP製錶學校任職教授,Kari的工作坊一直保持獨立,不願意外來投資者替他壯大規模,直到2005年,Kari才以他的名字推出VOUTILAINEN品牌腕錶,甚至第一枚就是改革過去以15分鐘為單位、改以十進位報刻的三問錶。

古典設計與特殊擒縱:此枚機芯是從早期Pesaux機芯改裝而來,雲朵般的多片夾板邊緣,看得出超高級的人手打磨水準,其游絲更是兩端都具人手捲曲曲線的特殊規格。

2007年,Kari是第一位前往貝桑松天文台要求檢測腕錶的製錶師,也因為他,貝桑松才首度開啟授與精準認證的大門。不過故事的開始是,Kari在倉庫內找到一批未被組裝過的Pesaux基礎機芯,他便決定重新改良、打磨,製作特殊規格的限量品,主要特色在於Kari把原本的寶璣式游絲,在另端的內側再將之彎曲為Grosmann曲線,更能強化擒縱裝置的等時性,使此款Obervatoire不僅通過貝桑松天文台認證,也獲得2007年日內瓦大獎最佳男錶。

象徵法國製錶之光
L. LEROY

特殊鑽石擒縱輪:以鑽石製成的擒縱輪,可增加硬度、減低磨損,比傳統材質的擒縱裝置高出六倍耐用度。

L. LEROY是近年打著回歸法國傳統製錶的品牌,回溯L. LEROY的歷史,早在1785年此品牌就於巴黎創立,過去可是戰績彪炳的技術品牌,甚至在當時與寶璣齊名,不僅過去製作的鐘錶贏得多次的天文台競賽,至今仍展示於貝桑松時間博物館的Leroy 01懷錶, 更保持超級複雜機芯的世界紀錄長達八十九年,直至1989年才被百達翡麗的Calibre 89打破,到了2004年才又再度重回市場,錶廠與總部就設立於貝桑松。

貝桑松天文台標示:在背面錶圈上,刻有貝桑松天文台的名稱,強調其精確度通過天文台認證。

此枚三針一線Osmior陀飛輪,雖是由旗下瑞士錶廠MHVJ(Manufaktur Horlogere Vallee De Joux)研發、製造,但最後的組裝、測試仍在貝桑松,主要特色是使用了由鑽石材質製造的鏤空擒縱輪及擒縱叉,不僅可降低重量,可提高硬度、降低磨損,比傳統材質的擒縱裝置高出六倍效率及使用年限,同樣整只腕錶也通過貝桑松天文台測試。

文/劉必祥
攝影/劉信佑

摘自 第59期 城邦國際名表雜誌

 

延伸閱讀:古老天文台認證的復權之路─法國貝桑松天文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