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IER ID Two 真空機芯的新概念(下)

Sep 3, 2014

玻璃纖維發條及新發條盒結構
達成32日動力儲存

ID Two此次來勢洶洶,其中一個主打功能便是長達32日的動力儲存,硬是比過去去A. LANGE & SÖHNE朗格推出的Lange 31還多出一天。不過,卡地亞強調,其實32日並非ID Two的極限,在實驗室進行試驗時,ID Two其實還可以達成更長時間的動力儲存,不過卡地亞的設計重點是,採用從未有人使用過的玻璃纖維材料以及全新發條盒結構,並能持續提供腕錶高品質的動力(扭力)。

從17世紀開始,鐘錶就使用金屬材料來製作發條,不過卡地亞卻藉著材料學與幾何學,開發出獨家的微型玻璃纖維材質,玻璃纖維已知有很好的伸展性、彈性、抗拉強度,常見於撐竿跳桿、網球拍線、釣魚線、弓弩材料、汽車車身和船殼等等。而以玻璃纖維製作的發條,便是借重它的材料特性。

首先,它的厚度很薄,以單纖維聚合的玻璃纖維發條僅0.1mm,當然,越薄、延展性越佳,合理的能夠儲存更多的動力,但是卡地亞在製作時,以直線單纖維交錯為幾何結構,並在其堅固性與柔軟度之間取中間值,同時整個玻璃發條上以「Parylene聚對二甲苯」鍍層,故無需上油,也能減低其摩擦力。

另外發條盒以雙層四發條盒設計,結構上,雙層發條盒可增加儲存時間,兩個雙層發條盒並聯則能提供穩定扭力,不過,卡地亞還另外增加了兩個專利結構,包括發條盒中央的固定軸心與發條盒側邊的尾端固定點,這兩項設計,可讓發條在收縮(上鍊)與舒張(動力消耗)時,呈現等距間隔,也就能夠達到穩定的動力品質。

比起傳統發條盒,卡地亞的新式發條盒可多儲存達百分之三十的動力,摩擦率並從原本的0.6下降至0.2,最重要的是將最佳動力品質大幅增加至少百分之二十,也難怪卡地亞可自豪的說:31日並非ID Two的極限,我們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碳晶擒縱與Zérodur®游絲
不受磁也無需調校

擒縱裝置向來是機械錶的心臟,而現下主流的馬式擒縱裝置,自發明以來更超過兩百五十年之久,所以每個品牌在精進機械機芯的精準度時,無不是從革新馬式擒縱裝置的材料或結構下手。卡地亞也不例外,維持了馬式擒縱裝置的結構不變,改採用Carbon Crystal碳晶與Zérodur®兩項新式材料製作。

現下瑞士的新式科技材料以「矽」最常見,不過ID One在2009年推出時,卻是以獨家的碳晶來製作整個擒縱裝置組件,包括:擺輪、擒縱叉和擒縱輪。此透明材料的特性,就是能抵抗來自於溫度、磁力的影響,同時碳晶的重量極輕,比一般的鐵或銅還輕上兩倍,加上其表面堅硬、低摩擦係數,所以不需上油,甚至卡地亞還以碳晶作為固定機板,取代了傳統的紅寶石,如此經過ADLC處理的齒輪軸心,更不會在轉動時產生摩擦。

不過要以碳晶製作零件,最重要的就是零件的切割技術。想想,要將一枚零件切割至微米的尺寸,甚至其形狀角度必須精確、表面分子不能有粗糙的縫隙,還具備堅硬的材質特性。於是,卡地亞運用DRIE微米科技來切割所需零件,產出後,就代表一枚完美形狀的零件,可即刻進行組裝也無需調校。

至於更重要的游絲,卡地亞則採用由1968年Schott公司研發出的專利Zérodur®零膨脹微晶玻璃作為游絲材料,與碳晶相同,熱膨脹係數近乎於零的ZerodurR,不受溫度與磁力的影響,但卻更具備游絲需要收縮的彈性。

在這兩個新式材料的加持下,自然能讓擒縱裝置從過去的溫度、磁力問題解放出來,至於遭遇外力衝擊的可能,卡地亞則以Silent-Blocks裝置,在夾板固定軸心上加入膠狀物質,吸收外界衝擊,如此更能萬無一失的保證精確與穩定。

Astrotourbillon Carbon Crystal天體運轉式陀飛輪碳晶腕錶:直徑47mm鈮鈦合金錶殼/陀飛輪裝置/時間指示/9460手動上鍊機芯,動力儲存50小時/藍寶石水晶鏡面、透明底蓋/防水30米/鱷魚皮錶帶搭配18K白金摺疊釦/參考價請電洽

天體運轉式陀飛輪碳晶腕錶
首次實踐ID One概念的量產版

從2009年發表的ID One之中,卡地亞擷取了部分的概念技術,使用在天體運轉式陀飛輪碳晶腕錶中的陀飛輪機芯與錶殼上,代表卡地亞將概念錶實踐的決心。

對於ID計畫,卡地亞深知,不能只停留在概念的開發,最終還是必須回到「能否將概念實踐?」的現實問題,因為一只永遠都不能量產的概念錶,對於投入研發的成本與人力不光是一種浪費,更否定了研發團隊的智慧與努力,甚至有種不知為何而戰的傷害。終於, 在推出新一代ID Two的同時, 卡地亞也發表了首次移植ID One概念於機芯結構中的Astrotourbillon Carbon Crystal天體運轉式陀飛輪碳晶腕錶,主要是配合既存的9451MC陀飛輪機芯,置換成新的概念結構。

天體運轉式陀飛輪是一只相當有趣的陀飛輪腕錶,與一般陀飛輪最大的不同,在於它的陀飛輪裝置是當做小秒針在使用,也就是陀飛輪裝置本身就是一支秒針,陀飛輪裝置則搭載於尖端,每六十秒轉動一圈,儘管陀飛輪裝置本身並不自轉,但它其實是將整個錶面當成了旋轉的空間,以中央底部第四輪與機芯連結,所以它確實是一枚陀飛輪機芯。

碳晶材質錶橋:整個陀飛輪的上下兩片錶橋,都改成碳晶材質,需要精確的DRIE切割工法,同時,內部的擒縱裝置也都改成碳晶。

天體運轉式陀飛輪碳晶腕錶將一整片的陀飛輪上、下錶橋,全部以碳晶取代,同時整個擒縱裝置包括擒縱輪、擒縱叉與擺輪、游絲,也都使用與ID One相同的碳晶與Zérodur®材質,這對卡地亞來說,首次移植就選擇了這麼困難的款式,頗有種捨我其誰的決心,主要因為陀飛輪上下錶橋的長度很長,又牽涉螺絲等零件連結的鑽孔,結構相對複雜,這也代表了卡地亞在DRIE切割技術上的成熟。

至於連結上下錶橋的軸心,則以碳化鎢為主軸、ADLC不鏽鋼為套筒,並搭配Silent-Blocks裝置。整體陀飛輪裝置的重量,比起之前使用鈦合金的版本更輕了百分之二十,需求的動力與扭力更少,故動力比起前版增加2小時成為50小時,亦不受磁場與溫差影響,當然更加精準。

碳化鎢搭配防震裝置:連結錶橋的固定軸心,內軸以碳化鎢中軸,套筒則是經過ADLC鍍層的不鏽鋼,並搭配Silent-Blocks裝置,轉動時更形穩定。

天體運轉式陀飛輪碳晶腕錶的尺寸仍維持在47mm,但改為使用鈮鈦合金錶殼,不過在2011年的天體恆定重心裝置腕錶其實就已移植使用,當時錶款高達50mm,看來卡地亞意圖讓大尺寸的腕錶未來配戴起來都更輕盈。

卡地亞的概念實踐步伐相信將在來年陸續踏出。


文/劉必祥
摘自 第53期 城邦國際名表雜誌

 

延伸閱讀:CARTIER ID Two 真空機芯的新概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