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寫寫看開箱文吧-百年靈Cosmonaut

Feb 6, 2017

百年靈的Cosmonaut
去年底終於拿了這支百年靈的Cosmonaut,因為之前我已經嚷嚷了好幾年說我要買百年靈了,所以等到我實際入手了以後也有朋友勸我乾脆寫篇開箱文,如此這般而有了這次的文章。因為想要跟自己平常為了工作寫的東西有點區隔,所以一些比較官樣的文字——像是錶款的背景故事之類的這裡就不提了,網路上相關的資料並不難找(有興趣的人這裡就有一篇討論頗為詳細:BREITLING Cosmonaute,不過我自己只打算聊聊自身的使用經驗。  
Navitimer有透明底蓋的款式很少,即使裝的是自製機芯也不例外。底蓋外圈的刻度是華氏-攝氏的換算,中央的「水星七號」和「極光七號」分別是1962年史考特.卡本特戴著Cosmonaut繞行地球軌道的任務和飛船名稱,另外下面也有刻上卡本特的名字,據說他是任務遂行前三天才收到這支它跟百年靈訂製的Navitimer。底蓋上有三組編號(被槓掉的部分),分別是錶款編號、C.O.S.C.編號和限量編號。

話說我對百年靈的憧憬差不多在我剛入行的時候就種下了,一方面Navitimer精密儀器式的複雜錶面原本就很對我的胃口,但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應該是因為當年我的老東家裡有很多同事都戴百年靈,耳濡目染之下勢必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因為預算的關係,我是到最近幾年才敢開始認真思考入手一支百年靈的,不過自從導入了自製機芯以後Navitimer搭載通用機芯的款式就愈來愈少了,等於是一出手就得買自製機芯;百年靈的自製機芯品質當然是好,不過價位也很可觀,所以中間一度我有考慮過它的日本限定版(BREITLING Old Navitimer Japan Edition),這款裝的是ETA7750,41.5mm的錶徑也比較適合我,而且前兩年日圓便宜,這支就算照牌價算也只要十七八萬,比起自製機芯款在台灣超過二十六萬的定價便宜相當多。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就在我拖拖拉拉的時候日圓又漲回來了,而且中間台灣百年靈也有調過價,一加一減之下讓我開始思考要不要直上自製款。

金屬加工是百年靈的重要賣點,但其實比起Chronomat有整塊金屬的錶圈可看,Navitimer的看點著實少了許多,錶耳算是其中之一,3D曲線的變化相當漂亮,鏡面也幾乎沒有變形。

不過要買自製款的話我又面臨到另一個抉擇,那就是要買最基本的Navitimer 01還是24小時制的Cosmonaut。對我來說Cosmonaut至少有兩個點勝出,一是24小時制很帥,一是它是手上鍊版,而目前百年靈搭載手上鍊自製機芯的只有Cosmonaut和Tranceocean 1915;然而這勝出的兩點同時也是我猶豫的兩點,24小時制固然特別,但在沒用過的前提下我也很擔心我會看不習慣,而對於百年靈的自製機芯它自動上鍊的性能也是我很好奇的一點,這點手上鍊版就玩不到了,而且Cosmonaut沒做透明底蓋,玩手上鍊機芯的樂趣也因此大減(老實說百年靈的手上鍊機芯大部分的機構都蓋在夾板下,露了也沒什麼好看的)。優柔寡斷到最後我決定進錶店再分勝負,結果實際兩支擺在我面前的時候,哈,還是虛榮心佔了上風,所以最後我終於帶了這支Cosmonaut回家了。 

從側面可以看出來錶圈的外徑比中殼大了不少。錶圈邊緣的止滑鋸齒加工很細,突出部是拋光的,凹陷部是霧面的。

Cosmonaut錶徑43mm,基本上已經超過我為自己定的42mm上限了,不過意外的是它戴起來並不顯大,排排站的話看起來甚至比42mm的帝舵70330還小,這有可能是因為它大都大在錶圈,中殼的部分我實際量起來只有41mm左右,而且它的整體線條又很纖瘦,視覺上也產生了收縮效果,反倒是它的皮帶對我的手腕來說太長,店上還幫我補打了兩個洞才能戴到貼手。入手以後每次帶著它出門,碰到也在玩錶的人第一句都會問我24小時制會不會看不習慣?而每次我都很得意地回答:  

「一點都不習慣!超麻煩的!」  
 
真的,超不習慣的,儘管我戴了快兩個月還是一樣,別人看起來是6點其實是中午12點,9點其實是下午6點,而且它還會有分針指到12點鐘位置、時針卻指在8-9點鐘位置之間這種奇妙的角度(那是我的下午5點),完全扭曲了我過去三十幾年來的直覺習慣。持平來說我覺得如果我再繼續戴下去應該多少會習慣一點,不過因為我同時也還在戴一般12小時制的錶,所以要養成純粹的肌肉記憶我想是很難了,誠實地建議如果真的有實用需求的話要再三思,它不是什麼一上手就能適應的設計;至於我自己有沒有後悔?並沒有!戴起來超虛榮的!儘管我現在常常放棄去看時針,甚至考慮過在12點的時候把計時碼錶按下去,拿12小時積算計來當時針用(不過真的沒後悔啦)。 
Navitimer的鍊帶算是它的特徵之一,不過再加上去我的預算就爆了,所以還是先配皮帶+針扣擋一下,不過錶扣的質感比我預期的好得多,logo夠細,成型也很漂亮。

提到計時碼錶算是這款的重點。我有很久沒碰百年靈的自製機芯了,老實說操作起來的感覺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只記得並不是特別驚艷,現在拿自己的來仔細體會,具體來說啟動的手感相當硬,要花不少力氣才按得下去,相形之下停止和歸零就顯得輕鬆得多了。計時秒針在啟動時偶爾還是會有跳針的問題,照理說百年靈用的是垂直離合,一定程度上應該可以避免這種狀況,但事實並非如此,不過老實說我並有很在意;計時分針算是瞬跳的,要到計時秒針快要走回12點鐘的前一秒才會發動瞬跳,個人已經很滿意了。憑良心講這計時碼錶的操作手感跟真正高級的機種相比還是有一段距離的,不過跟同價位的自製機芯相比,像是IWC的89360,我認為它的表現基本上是在同一個水準,而且百年靈的自製機芯在業界備受好評的理由主要是耐操,據說是怎麼玩的都玩不壞,這點跟一般高階計時機芯的訴求又不盡相同,只是現階段我還檢證不到這點就是了。

手上鍊的部分也要提一提。這款的錶冠轉起來很緊,不過我認為那不是發條硬的關係,而是龍芯的防水墊圈咬得比較密(有可能是因為它沒做旋入式錶冠);另一方面它的錶冠很扁,大徑的錶圈又會擋到一點,所以轉起來並不算很順手,嚴格來說這些條件比較適合做自動上鍊。發條盒並非沿用自動上鍊的,因為它滿練時會卡死而不是持續空轉;以約七十小時的動力儲存來說錶冠轉一圈差不多就是一小時,如果天天上的話並不會很費事(相當於轉二十圈)。 
面盤和滑尺上密密麻麻的印字極其精細。Cosmonaut跟一般Navitimer的面盤印字有點不一樣,內圈的”1:10、1:20、......”是Cosmonaut才有的,另外白底紅字的日期也是一個特徵。

最後是飛行滑尺的部分。老實說我很懷疑買Navitimer的有多少人真的搞懂這要怎麼用了,我先自首以前我在寫的時候從來沒去搞懂過,不過現在既然自己買了所以就發憤圖強把它學會了。簡單來說滑尺能做的就是乘除法,利用內外圈的刻度差搭配十進位就可以進行計算;之前我在寫飛行滑尺的時候都會說像這樣的刻度仰賴的是高精度的印刷,但直到實際學著使用以後才知道這對精度的要求有多高,因為它刻度的間距是遞增(或遞減)的,得以計算乘除法靠的就是這內外圈刻度變化的對比,只要稍微印歪、間距印大印小了的話計算就無法正確執行,由此可見這實在是一門馬虎不得的技術。 

總結來說Cosmonaut是一支非常玩家取向的錶,24小時制真的不容易適應,手上鍊也不太方便,而且在台灣戴百年靈並不能為你贏得多少注目,更何況它的定價並不便宜。但我呢?我自己是戴得很滿足啦,因為它的所有缺點基本上我在買之前就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而它的優點也都沒有辜負我的期待,更重要的是買它有點圓夢的意味,有了這個前提的話大部分的客觀條件應該都會被美化吧。
---------------------------------------------------------------------------
專業鐘錶自由撰稿人:孫德銘
曾任專業鐘錶雜誌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為海內外多家華文媒體提供高級錶相關報導和文章。長期從事錶界工作,對目前製錶業的趨勢,以及專業鐘錶媒體的發展有獨自的觀察和意見,有志從體制外建立鐘錶評論的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