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琺瑯的魅力 即刻開始

Jun 12, 2015

圖為百達翡麗的琺瑯懷錶,做成色彩豐富、細緻入微的母子圖對錶。圖片來源/SwissInfo(註)

上週,跟著我們家資深編輯採訪一位知名的鐘錶收藏家,除更了解藏家在拍賣會上的趣聞、對收藏錶款的獨特見解,還有幸見識到他獨家收藏的百達翡麗懷錶。不過訪談過程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十年前競標琺瑯錶時,被相同愛好的朋友取笑,沒想到時至今日,增值最多的錶款就是琺瑯錶,且還能夠永保鮮豔,歷久彌新。

有些朋友剛開始接觸琺瑯錶時,曾誤把琺瑯當作像陶瓷或金屬等類型的「材質」,後來才了解,琺瑯頂多只能算是塗上「材質」外層的釉料,經過燒製,形成「材質」外面的一層膜,用我個人理解的不專業說法,它比較像是車子上面的烤漆,而不是車子本身。比較不一樣的是,琺瑯錶在製作過程中,需要配合不同「材質(胎體)」的物理特性,在燒製時的受熱方面有諸多限制,就算使用相同的釉料也不一定能保證燒出一模一樣的顏色,且其中若有一小環節出錯,胎體立馬變成該淘汰的廢物。但這也說明,每一只琺瑯錶會這麼稀有與獨特了!

這款雅典在2014年推出的鎏金騏驥腕錶,自由奔馳的兩匹黑白駿馬相當俊俏,栩栩如生。它是採用內填琺瑯工藝,用鑿子在面盤雕刻出上色的區域,然後填入琺瑯釉料,再行燒製。(圖片由雅典表提供)

琺瑯(搪瓷),英文為Enamel,最初差不多是在十三世紀,由古波斯傳入中國的一種工藝,而琺瑯工藝大約在明清時期傳入中國(十七世紀),頗受雍正、乾隆喜愛,這種工藝在清朝時達到頂峰(關於這點,至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觀一下,即可證實),所以不少琺瑯作品較趨向中國風,且鐘錶商為了迎合中國人口味,主題多出現中國花草、人物、鳥獸等。

琺瑯耐高溫、耐酸、耐鹼、易清洗,在現代生活中常用在彩色的鍋碗瓢盆、各色飾品,或是畫作、筆款與鐘錶等類型的精品中,主要有美觀與保護的作用。琺瑯工藝依種類還分為素琺瑯、掐絲、內填、大明火,還有在釉料配方及火候控制上最嚴、技術難度最高的畫琺瑯(也稱微縮琺瑯)。

目前有琺瑯錶的鐘錶品牌不多,如百達翡麗、江詩丹頓、卡地亞等,它不但製作困難、費時且無法量產,價格也相對可觀了。不過對部分選錶只看外表的人來說,一直討論琺瑯錶有多難製作、要耗上多少時間與人力、製作的成功率多低、多稀有又多麼珍貴、全世界能有這種技藝的琺瑯師傅少之又少……我想與其說明這些,不如說,琺瑯錶它是把無數華美畫作搬上小小的腕錶,是多麼細膩的視覺享受,永遠不褪色,且你手上的它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無人能夠重複的風情,怎能不被它的魅力折服呢?

註:圖片來源連結/Swis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