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讀書筆記

Nov 10, 2014

這一系列德國錶的Mook最早我以為都是廣編書,想不到實際讀過還滿有料的,很多資料在其他地方輕易不會接觸到。

前一陣子為了查格拉蘇蒂一顆機芯的資料去書店翻了一下這本《ドイツ腕時計》。這本出了有一陣子了,是在講德國錶的專書,後來還出了第二集。之前每次看到都直覺內容應該是置入性行銷所以沒興趣拿起來看,結果這次實際翻過以後發現資訊量意外地還滿充實的,雖然最後沒找到一開始要找的機芯資料,不過瀏覽過後倒是覺得這兩本值得一讀。

匆匆翻過我只細讀了一兩個章節,不過即使如此還是有一些心得。首先他們沒把IWC算進德國錶。其實關於這一點一直以來我也都抱持著模稜兩可的態度,雖然沙夫豪森位在德語區,目前他們家的產品也看得出部分德式風格,但就此要把它歸類為德國錶我還是有點保留;另一本專講古董錶的《Low BEAT》第四期的特集就是在講老IWC,關於這一點裡面的看法是,他們家在創業初期其實受美國錶的影響更多,差不多要到19世紀末才開始轉向德式的設計(這裡指的主要是機芯),不過到了20世紀前期又轉向日內瓦風格,直到1940年代比勒頓就任設計部長後才又逐漸轉為他個人的風格,由此從結果來看實在很難用一句德國錶或是非德國錶來定位IWC。總而言之在這本《ドイツ腕時計》是將IWC屏除在德國錶之外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資訊滿有趣的,像是格拉蘇地擁有的舊東德生產系統,是今天少數歷經石英風暴卻始終沒中斷的機械錶生產體系,而當年東德之所以要保留這一塊,是共產國家為了要hold住失業率的政治考量,諸如此類的說法這次讀到都還滿新鮮的。

第一集花了很多篇幅在逐一介紹各個德國品牌以及他們的錶廠,不過個人覺得第二集更有趣,因為這集他們走訪了多間這些德國品牌面盤、錶殼的上游廠商。照這裡的講法德國錶外裝的供應商跟瑞士錶也是涇渭分流,而這些供應商平常滿難得有人介紹的(不分德瑞),在這裡讀到一些製程上的細節真的是長見識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塊的文章我讀到一半就覺得口氣好熟悉,前後翻了一下編輯記事,果然這一系列採訪他們是發給廣田雅將(《Chronos Japan》主筆)去跑的(這人的案子真的接得很廣,前面提到的Low BEAT最近也都找他寫特集)。交叉比對了一下,我發現最近廣田在Chronos上的文章對於面盤製程的細節描述變多了,感覺上似乎他自己也從這一系列採訪中學到了一些。

講到這裡,前兩次提到這期Chronos在講奢華運動錶,裡頭對於1970年代的藍色面盤有一個分析也滿有意思的。他說像皇家橡樹、PP金鷹最早都是藍面,照講黑色才應該是運動錶視認性最好的顏色,之所以不用黑色的理由是,當時的電鍍技術碰到黑色會有發色品質不穩定的問題,像AP、百達翡麗這等品牌輕易不敢採用;當然除了電鍍之外還有塗裝和噴漆的著色法,但像這些做法由於漆料的厚度,比較難呈現出盤面材質細膩質感,有損於高級感,因此只得利用機刻之類的手法增加盤面的立體感,讓錶面看起來不會太單調。對於這種說法我認為不無道理,不過我不太確定這是不是各家錶廠共通的理由,倒是關於1970年代一些面盤加工的技術的確是長了些見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