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買錶的基準點

May 26, 2014

我猜不少人應該都會拿勞力士當作他們心中買錶的基準點,不過我是覺得它的價位離我的基準於來愈遠了。
最近我有個剛剛成型的理論,不過因為買的錶還不夠多,所以並不算有經過嚴格的檢驗,在這裡提出來還有點誠惶誠恐的。我在想的是,錶買得多了應該會產生所謂的「基準點」;一般來說應該不會是在買到那支錶的當下,而是在那之後陸續又收了一些錶,某天回頭一看才發現,原來那支錶已經成為我看錶的基準點了。一旦產生了這樣的基準點之後,接下來你再看錶的時候就會以這一支為標準,於是評價錶款的方式就變成了比這支好、比這支差、差多少,進一步還會由此來判斷錶賣得算不算貴、乃至於一個牌子有沒有那個值。 
 
或許錶摸得多了,不買也有可能建立類似的價值觀,不過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只摸不買跟真的下定決心要帶一支錶回家兩種狀況,那考慮的點和心情之間是會有相當的差距的,而且我覺得一支錶你要真的用過相處過才會真正瞭解它,以這樣的基礎建立起來的價值觀才會更堅定。 
 
當然,這個基準點未必是你買過最貴的錶,物非所值的例子我們都見多了,但我認為它也不一定是你買過最好的錶;假設所謂的基準點是60分,即使在那之後你又買過了80分的錶,不過等到你要評價下一支錶的時候,你還是會拿它跟原本的60分做比較,未必會將標準上修到80分那支。 
 
而基準也不一定會全部集中在同一支錶上,我的意思是,有可能你對外裝是以這一支為標準,對機芯的表現卻是以另一支為準,如果再加上各種複雜功能的話那標準可能會變得更多元,不過基本上我認為那最核心的基準應該還是會收束到少數的一兩支(畢竟多重標準就等於沒標準了)。 
 
我不太確定是不是錶買多了的人都會建立起這樣的系統,事實上我也見過一些人,錶買的量和錢都不算少了,但看他所有的品項和談吐就知道他買錶的價值觀還是一團渾沌;還有一些人可能已經產生了類似的標準,不過卻還停留在直覺的階段,並沒有明確地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在以某一支錶為基準。如果接受了我的這套理論的話,試著找出自己買錶的基準點是哪支應該是件很有趣的事吧。我在想不少人的基準點應該都會設在勞力士,這點我猜八九不離十,不過是勞力士的那款就耐人尋味了。 
 
我覺得找出這把尺來的好處在於以後再看到每年幾百支的新錶的時候不會再那麼不知所措了,一旦看得清一支錶做得有多好、值不值那個價了以後,買不買的問題就變得相對單純了。那麼當你建立了這套系統之後你還會買低於這個基準點的錶款嗎?我想還是會的,不過對於品質低於這個標準、價格卻高於這個標準的錶款應該會變得比較難以接受吧(雖然還是有可能會買)。另一方面偶爾我們也會聽到有人說「現在我除了某某牌子以外的錶都不買了」,我想這些人也應該都是找到了他們基準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