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難度 vs 娛樂性和美感

Jun 10, 2013

朗格今年(2013)發表的Grand Complication算是我很喜歡的大複雜功能錶了,不過我還是得說它讀起來很吃力。

這次想從一個扯得有點遠的題外話開始談起。最近偶然接觸到一個日本的藝人團體,說來有點不好意思,是那種以前我會用鼻子瞧不起的少女團體,不過在一次被朋友強力推銷有點無奈地看了一支她們的MV之後,我卻頗為意外地被影片裡的演出效果給嚇到了,之後連續花了幾個晚上狂看她們過去的作品。

因為是題外話所以我點到為止,總之她們的MV除了音樂跟畫面的結合、整體的美術還有影像的剪輯都是完成度奇高,重點是她們的舞蹈也編得異常有趣,幾個人之間的動作相互配合得天衣無縫,一支MV看下來像是看了一件影像藝術的創作。然後我開始想到台灣的類似藝人,美術的部份就不提了,光是在舞蹈我就覺得我們像是民智未開野蠻人;並不是說人家跳得比我們好,台灣的業界也頗不乏在肢體動作上非常努力的藝人,論舞蹈難度我們未必輸人,問題就在於我們太重視難度了,評價一個作品、或是一場演出,技術上的難度幾乎是我們判斷唯一的價值,相對地我們在作品、演出的娛樂性和美感上卻異常地貧乏而膚淺。

然後我又想到高級錶界(題外話終於扯完了)。錶界一直也都有類似的問題,「技術難度」 vs 「娛樂性和美感」。當然,這兩邊的價值並不是對立的,尤其是娛樂性,愈是好玩的功能背後愈需要高度的技術力來支持,問題是在於偏廢。老實說我真的很怕看那種大複雜功能錶(Grande Complication),以前我常常在背後戲稱這些錶是瑞士刀;當然它很難做,難做得不得了,做得出這些錶的製錶師真的都強得像神一樣,但是我要在這裡不客氣地說一句,絕大部份的大複雜功能錶都很醜。基本上我認為一隻錶有三種以上的複雜功能面盤就很難編排,如果那三種當中有一個是萬年曆的話幾乎就不太可能編得好看了,如果再加上一個計時碼錶的話簡直是惡夢一場。

以40mm上下的錶徑來說,我認為子面盤最多三眼,而且每眼只能有一種功能(不能有什麼月份跟計時分針疊在一起),視窗也應該在兩個以下,超過這個幾乎可以說肯定不好讀,要好看的話就更難了。這個標準是我個人的邏輯和審美觀,不過我相信放諸四海應該也有個六七分的準度,既然大家都覺得這樣的錶又難用又不好看,為什麼那些百年老店、製錶大師還是三不五時就要來這麼一下子呢?

"Because we can."

大複雜功能從來都是用來炫技的,而我也承認在這個業界有時候有這麼作的必要性(不論是錶廠還是個人),不過我覺得這種事做個一兩次也就夠了,一間錶廠可以有個一兩個長賣的款式,只要有人下單我就作,個人的製錶師也可以在你事業的巔峰做上一隻,為自己求個歷史地位,如果你夠天才有本事在年輕的時候就做出一隻,靠它來為自己闖出名堂也不錯,到這個程度我都還同意它是有意義的炫技,不過當你開始為同一顆機芯換殼改面盤顏色的時候,就算不說你賺easy money,難道你對製錶的想法也僅止於此了嗎?

技術力對有志於此的錶廠和製錶師來說是基本功,能夠透過錶款展現出多少美感和想像力我認為才是一個watch maker的格調所在。當然你對製錶的細節知道得愈多會愈懂得欣賞像大複雜功能這樣純粹的技術展示,不過我想比起去追究雙追針計時萬年曆的扭力結構,你應該也比較享受看到Opus 11整點變形的那幾秒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