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浪、佛林、琺瑯

Oct 27, 2011

掐絲琺瑯金錶,它不是今天才貴的;清朝可是只有皇帝才能在正是膳宴裡用琺瑯器。

這幾天見了幾枚琺瑯錶盤,端是工藝極品,雖然在近代錶上琺瑯製品可遠觀不可褻玩,但基本知識不妨多知道些。更好的是,當我們越瞭解它,越能深入欣賞它所承載的工藝價值。
 
琺瑯是21世紀才統一的中文名詞,原本的名稱多如天上繁星,因為它本是音譯的西方地名,如拂菻、富浪、佛林等等同音異字的詞,指的都是善於製作這種近似琉璃或玻璃技法的發源地,也就是地中海沿岸拜占庭帝國及鄰近回教地區的統稱,最早在西元十或十一世紀製作技法就已經發展到顛峰,而後更傳佈到中國以及日本等處,各地都有獨特的稱呼,作法稍有差異,但基本上是同一種技法的變形。中國的景泰藍相當有名,它跟「景德瓷」聽起來很像,但來源可大不相同。明景帝在位時建元「景泰」,當時藍底(藍地)的掐絲工法琺瑯特別受到喜愛,於是「景泰藍」之名不踁而走。

掐絲琺瑯是最早的琺瑯工法,後來還有鏨胎琺瑯(內鑲、內嵌琺瑯)跟畫琺瑯,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是不是有什麼技法上的高下之分?其實嚴格來說,它考驗的都是工匠的技術性與藝術性,不論是構圖、調色、繪製、鏨刻還是燒製,都各有各的難處,就好像書法寫得好的,不一定金石刻得好,治印了不起的,畫水墨未必見得了人。

我要告訴你:為什麼錶加了一塊琺瑯錶盤,價錢就翻了好多番。

「因為瑞士能做琺瑯錶盤的人很少」。

就好像能刻印的人滿地都是,刻得好的少了些,能刻牙雕、角雕的少,能毫芒雕的更少,刻得好的就別提了。所以能燒出好琺瑯器物的,到瑞士一定能過不錯的生活;話說回來,有好手藝的人在什麼地方都吃香的。

這樣,也許看到價格標籤上多出來那個零,不會那麼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