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與供應鏈

Oct 24, 2011

模塊化的不只是表,還有整個製表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時間長河裡浮沈的,不只是古往今來的豪俠人物,也有數不盡的工藝瑰寶。 2005年起,一家名為H. Moser & Cie的小錶廠發表了新作,震撼了瑞士表業以及鐘錶收藏家們。獨特的機構以及匠心,像是雙拉式表冠,拉一下調整時間,拉兩下調整日期,方式簡單有趣。模塊化設計的擒縱機構。裡頭有機件磨損的時候,整個模塊一起更換;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它的工藝水平極高,打磨完全照著規矩來,處處像老學究一絲不苟,偏生機芯裡潛藏的卻是源源不絕的創意。

H. MOSER & CIE註冊於1828年,是兩百年前一家規模袖珍的錶廠,這個品牌大致上也沈寂了五十年左右,這還要看企業存續的標準是什麼,如果以創始人家族是否持續經營為準,那麼早在1877年這個牌子就已經跟著歷史一起風化。不過2002年時嫻熟瑞士表業現況、精研瑞士表歷史的Jürgen Lange博士請來Moser家族後裔坐鎮,再度掛起招牌,製作具有鮮明德式風格的錶款,這個牌子的根據地在沙夫豪森,有名的萬國表也在那裡。

目前為止,已經上市的H. MOSER & CIE機芯,其實都來自同一位獨立製表師Andreas Strehler,他是獨立製表師協會的成員,前後為這個品牌設計了十款不同的機芯。或許因為他偏好設計面盤素雅的表,所以跟MOSER的風格一拍即合,除了前面提過機構特點之外,他設計的萬年曆表Perpetual 1更在2006年為MOSER拿下日內瓦製表大賞獎項。話雖如此,品牌的官方宣傳數據裡不會見到Andreas Strehler的名字,就像盒裝的英特爾芯片上絕對不會看到台積電或是聯電的名稱一樣。

瑞士的製表業裡有種特殊名詞”établisseur”,這是在製表供應鏈裡的最後一環,類似”組裝廠”,而大多數的瑞士表品牌,其實是屬於這一環──從平價到頂級品牌都有,因此所謂”悠久的製表傳統”,很多時候著重的其實是上下游整合能力,雖然天才製表師的光芒會留在不少作品上,但榮耀通常都歸於品牌。以往這是常態,但漸漸地,它會慢慢地改變。其實檯面上的品牌裡,與知名的獨立製表師合作的例子不可勝數,極有名的像是寶鉑與Vincent Calabresse、愛彼跟Giulio Papi;甚至是海瑞溫斯頓的Opus系列,更是大方地亮出製表師的旗號,更有魚幫水、水幫魚的效果。

回到H. MOSER & CIE,不少表迷對這個牌子充滿期待,因為它的鐘錶裡出現了許多傳統大廠不會出現的驚喜,但我們不應被期待沖昏頭,應該了解它的傳奇里有許多部份其實也算是營銷的手法,像是它所謂的自製游絲,到底是不是在自己工廠裡製作的,應該就很值得商榷。游絲是一項單價不高的零件,但卻非常重要;然而,重要零件是不是就需要自行設廠製作,相信對絕大多數的產業來說,不論基於什麼出發點,都會覺得讓專業的廠去生產,才能在質量與成本上取得平衡。

很遺憾地,好像在表業,從來不是這個樣子。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明.楊慎《臨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