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超薄創造榮耀 伯爵製錶的堅持

Mar 11, 2015

PIAGET伯爵一直是輕盈優雅的姿態,簡單、不顯厚重。但內在卻重如泰山,因為「超薄」成為所有技術的前提,也使每項功能更添難度,卻也讓伯爵在製錶歷史裡,留下一頁又一頁的記錄。

此篇將以品牌超薄技術根據地、創辦人開始介紹,一探伯爵「超薄」的其中奧秘!

1874年伯爵由年僅19歲的Georges-Edouard Piaget創立,至今PIAGET伯爵仍以其為名承襲並開創伯爵的創作歷史。伯爵從1874年就在La Côte-aux-Fées設立工作坊,稱為「La Fabrique」(法文製作工坊之意),大部分的員工都來自於該區域。

伯爵總裁Philippe Léopold-Metzger曾在接受專訪時說到:「超薄機芯的歷史裡,伯爵是絕對不能缺席的,這是伯爵的基因,也是伯爵所有技術的重要特色。」Philippe之所以這樣表示,是因為伯爵與超薄機芯,幾乎已經畫上等號,無論從陀飛輪到基礎機芯,幾乎完全從「超薄」這個概念主軸中開始建構,也奠定伯爵錶在講究複雜功能的高階鐘錶品牌中的地位。

事實上,在鐘錶歷史裡,對於超薄機芯的薄度競爭,除了伯爵錶,還包括許多百年品牌均投入其中,其技術的高低,就在微小的幾毫釐之間決定,而伯爵在超薄機芯研發的路程上,儘管早期作為其他品牌的機芯影武者,直到約1940年才成立了自有品牌,正因為技術本位的背景,伯爵在1957年推出厚度僅2mm的9P手動上鍊機械機芯,之後就註定伯爵在這個領域持續鑽研的大方向。

2年後伯爵第三代傳人Valentin Piaget先為12P機芯取得專利,並於1960年推出,創造自動上鍊機芯2.3mm的超薄世界紀錄,至今而不墜。

12P超薄自動上鍊機芯最特別的便是右側自動盤的設計,採橫跨式錶橋固定結構,將其他輪系集中於左側機板上,是當時非常有挑戰性的技術創舉。

過去在製錶技術、設備的限制下,製作超薄機芯本來就相當不容易,尤其在沒有高科技電腦的協助下,使用在機芯零件的金屬材料,無論在切割、鑽孔或掌握適當使用厚度上等等,都顯得十分困難,可以想見,當時機芯厚度就能達到僅2.3mm之薄的12P有多麼厲害。

自此之後,伯爵奉「超薄」為技術圭臬,這不僅讓伯爵在設計與製造上,有著其他品牌難以相提並論的特色,也表示伯爵必須兼備兩項領域的專業,才足以背負「超薄」的高規格十字架,甚至針對超薄方向開發複雜功能,也變成一項責無旁貸的任務。

至今伯爵已經創下許多記錄及里程碑,包括最薄的手動上鍊機芯、自動上鍊機芯、超薄的自動上鍊陀飛輪、最薄的逆跳萬年曆、超薄的手動上鍊陀飛輪與最薄的兩地時間飛返計時碼錶等等。

從過去累積至今的雄厚技術知識,也終於讓伯爵在2013年拿到複雜功能的聖杯─三問、甚至還是一枚超薄三問,這對伯爵來說不吝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接著在2014年,廠方推出錶殼厚度僅有3.65mm的Altiplano 900P手動上鍊腕錶,全新機芯組合概念,等於總結了伯爵在超薄領域的努力,意味著未來能持續挑戰更高領域的可能。

伯爵日內瓦Plan-les-Ouates總廠外觀設計感十足,廠房空間,容納了行政、設計與生產部門,所有超薄錶款的研發計畫與錶殼外部零件在此完成。

目前伯爵共有兩座廠區,一個在日內瓦Plan-les-Ouates,一個就是最初的創立廠La Côte-aux-Fées,兩個廠區在分屬不同任務的縝密規劃下,讓技術齊頭並進、相互協助加持,是伯爵超薄帝國的研發核心。

每一次提到伯爵,超薄是不得不書的主題,因為超薄在本質上就是一項複雜功能,它或許不像三問錶、陀飛輪、萬年曆等等屬於「看起來就很複雜」的功能,但是要成就一枚超薄機械機芯,卻需要把機芯從頭至尾的徹底改造。因為再嚴格細分,超薄跟薄型又有很大的不同,超薄是為了追求絕對的薄、是尋求破記錄的薄;薄型大概就只需要比一般基礎機芯薄就可以了。

既然是尋求破紀錄的薄,那麼機芯內就無法使用一般規格的零件,既然無法與一般零件通用,自然的,整個機芯都必須重新設計,言下之意,整條機芯生產線包括零件本身、製造零件的機器、製造零件的模具、負責組裝機芯的製錶師等等,完全與其他錶廠規格迥異,絕無可能以外部協力廠提供支援,這也表示,執著於超薄機芯開發的伯爵,投入開發的成本難以想像,至今技術基礎的堅實亦其來有自。

以模型確認設計結果:設計部門在繪製出腕錶外殼或機芯的3D圖樣後,會再以模型機切割出這類的塑膠模型,有助於整體線條的瞭解及後續修正。

目前伯爵旗下共包括位於日內瓦Plan-les-Ouates的總廠,以及La Côte-aux-Fées的機芯廠,兩個廠區彼此合作但任務不同:擁有十分特殊建築造型的日內瓦總廠,負責提出每年的開發計畫、建構機芯結構、與腕錶外部如錶殼、鍊帶零件製造,以及所有珠寶相關鑲嵌等等相關工序;透過先進的電腦繪製CAD技術,精確的繪製出錶殼上的每個細節,包括各式組成零件的尺寸規格、面盤與玻璃鏡面的距離,甚至小至螺絲所需的孔洞大小。接著再將電腦中的圖像數據,製作出立體模型,除了能夠讓設計團隊分析設計的合適與否,這在後續的零件製作流程,亦是極為重要依據標準。

1874年伯爵就在La Côte-aux-Fées當地以機芯代工廠之姿開業,伯爵機芯廠仍在當時發跡之地,從未遷移。

至於La Côte-aux-Fées機芯廠早在1874年就在La Côte-aux-Fées當地以機芯代工廠之姿開業,整個發展歷程幸未因石英革命等等突發事件而中斷,故伯爵機芯廠仍在當時發跡之地,從未遷移。現在伯爵所擁有的複雜技術,是從過去的製作經驗持續累積而成。該廠主要負責機芯零件的製造、齒輪打磨、腕錶最終組裝、測試等等。另外還設置重要的工具製造開發部門,製造生產機芯所需的工具,或者是製錶師手邊使用的特殊工具。

機芯人手組裝:超薄機芯的組裝,有時不比其他複雜功能簡單,事先就要顧慮手感的力道與輪系連動,最後運作的順暢度,在製錶師也必須後續調整。

比起許多百年歷史的高級品牌,這樣的任務分配實屬罕見,不過伯爵最初是在La Côte-aux-Fées起家,之後為了因應持續增加的市場需求,才又在日內瓦Plan-les-Ouates興建現在的廠區,他們希望保留最初的機芯發展在當地,對製錶師來說,其地區更適合安靜不受干擾的製錶過程;至於在日內瓦地區,則能保持全球營運的活動力,並能迅速整合生產、媒體、行銷等等所有資源,兩區可說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