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OSER & CIE.亨利慕時Pop系列勇創者陀飛輪概念腕錶

錶廠直擊新錶製作!掌握核心的從容自信 H.MOSER & CIE.全面整合生產資源

Jun 18, 2025

H.MOSER & CIE.亨利慕時Pop系列勇創者陀飛輪概念腕錶
Pop系列勇創者陀飛輪概念腕錶。直徑40mm不鏽鋼錶殼,青金石與檸檬綠玉髓面盤/時間指示,陀飛輪/HMC 805自動上鍊機芯,3日動力儲存/藍寶石水晶鏡面,透明底蓋/限量8只/參考價請電洽

亨利慕時是獨立製錶領域的佼佼者,除了立足於豐富的傳統歷史,更擁有一座全面整合生產能力的製錶廠。由於掌握了製錶的核心技術,其能夠隨心所欲打造獨樹一格的品牌特色腕錶。

亨利慕時H.MOSER & CIE.向來是擁有獨到見解的極簡設計家,旗下腕錶即使沒有標上品牌名字,也一樣能夠讓人一眼認出。2025年亨利慕時再度以極簡風格打造創意新作!這次運用單色有色寶石的搭配,製作出撞色視覺的普普風格面盤,搭配不同功能設計,推出一系列高識別度的Pop系列勇創者腕錶。全系列功能多樣,不同寶石配色呈現不同美感面貌,饒富風格趣味。

H.MOSER & CIE.亨利慕時錶廠
亨利慕時錶廠。亨利慕時錶廠位於沙夫豪森的萊茵瀑布附近,占地不大,卻涵蓋了從機芯研發到成錶組裝、品管、售後服務等各部門,完整強大。

亨利慕時本就擅長運用大膽的色彩,且多以單色為主。這次用上有色寶石製作面盤,除了取其濃郁鮮豔色調,天然寶石本身的材質質感,也帶來出色的視覺表現。此次系列選用了緬甸玉、綠松石、珊瑚、粉紅蛋白石、青金石、檸檬綠玉髓等有色寶石。每款都藉由僅限兩種寶石的搭配維持主視覺的極簡格調,而這兩種天然寶石的拼接,同時也令不同質感和色澤產生碰撞,進而塑造出活力繽紛的普普風格美感。以本篇這款Pop系列勇創者陀飛輪概念腕錶來說,使用了青金石和檸檬綠玉髓兩種寶石拼接面盤。

H.MOSER & CIE.亨利慕時Pop系列勇創者陀飛輪概念腕錶
天然寶石趣味撞色。透過兩種天然有色寶石的搭配,在面盤上碰撞出普普風格美感。配合其硬度精確切割成適合的形狀,增加製作上的難度。

青金石的藍色和檸檬綠玉髓的綠色共譜出沉靜氣質,玉本身就帶有鎮靜安神的力量,象徵智慧和諧;青金石則是古代帝王和藝術家的寶石,與增強直覺和創造力有關。這裡寶石裝飾的運用,不僅帶來視覺之美,也如同護身符般成為錶主個人的幸運之物。此次系列腕錶同樣不在面盤上標示任何數字或品牌名稱,貫徹品牌極簡哲學。而系列同時推出有小三針、陀飛輪和三問報時陀飛輪等三種功能款式,其極簡風格也讓錶款複雜功能機制更顯矚目。Pop系列勇創者陀飛輪概念腕錶在面盤6點位置設有飛行陀飛輪裝置,一分鐘運行一圈,提升錶款的走時精準度。

H.MOSER & CIE.亨利慕時Pop系列勇創者陀飛輪概念腕錶
品牌自製HMC 805機芯。搭載錶廠自製的HMC 805自動上鍊機芯,具陀飛輪裝置,配置棘爪式自動雙向上鍊系統。碳灰色表面飾有Moser雙條紋,裝配18K紅金鏤空自動盤。

Pop系列勇創者陀飛輪概念腕錶搭載的是HMC 805自動上鍊機芯,具備3日動力儲存,並以雙向上鍊設計提供較佳的上鍊效能。由於亨利慕時是追求高度自製的品牌,更是目前市場上少數有能力自行製作游絲等擒縱裝置組件的品牌。其所搭載HMC 805完全為品牌自製,且使用了雙游絲設計。藉由兩枚速度同步,但縮放方向相反的游絲,運行時能避免單一游絲縮放時重心偏移的問題,提供腕錶更穩定的運作效能。正是掌握了製錶的核心技術,以製錶技術為本位,亨利慕時才能不斷打造出獨樹一格的風格腕錶。

H.MOSER & CIE.亨利慕時博物館
古老建築典藏歲月。位於沙夫豪森近郊的Charlottenfels莊園於1850至1854年建立,曾為Moser家族別墅,位處河邊高地,風景宜人,現今為亨利慕時博物館。

到訪亨利慕時博物館

本刊今年在鐘錶與奇蹟Watches & Wonders錶展前參訪亨利慕時錶廠與博物館,首先來到承載了許多歷史記憶的亨利慕時博物館。這座位於萊茵河高地的古老莊園於1854年落成,最初是品牌創辦人亨利慕時送給愛妻夏洛特的禮物,後來成為Moser家族別墅。這裡在經過整頓之後,保留了許多亨利慕時先生生前使用的物品,成為了現今的亨利慕時博物館,開放給民眾參觀。

H.MOSER & CIE.亨利慕時博物館
重現往日時光。博物館為兩層建築,館內部分重現Moser家族過去的生活環境,保留了亨利慕時先生與其子生前的收藏,傢俱與擺設。

館內起居室陳列的傢具擺設讓人能夠想像當時主人們的生活面貌。許多人都知道,亨利慕時先生創造了Moser大壩,以水力發電帶動了沙夫豪森的發展。當地人為了紀念他,還在市區興建了慕時花園,設有他的雕像。莊園中在一個房間中擺放了許多與Moser大壩水力發電相關的設計草圖和相關器械、紀錄照片。而另一個房間則擺放了其過去製錶的相關文物,有各式各樣的鐘錶零件、工具,重現了當時製錶工坊的情境。

H.MOSER & CIE.亨利慕時博物館
19世紀製錶環境。館內一處房間展示了亨利慕時過去製錶使用的工具與器材,桌面上的一顆裝水的玻璃球,可折射天然日光,為製錶提供充足光源。

不僅讓人一窺其珍貴的製錶歷史,許多古老製錶器材的展示也映射了鐘錶製作的時代發展。整個博物館還收藏了許多古董鐘錶作品,其中最珍貴的一只,是一塊亨利慕時先生親手製作的懷錶。其原擁有者是亞歷山大二世,1877年俄土戰爭當下其走訪前線時,將此錶致贈予當時帝國衛隊中尉Vladimir Georgievich Lazo。

完備自主能力的堡壘

接著,我們來到了品牌當前的製錶基地─位於瑞士沙夫豪森小鎮,萊茵瀑布附近的現代廠房。白色的建築物占地不大,卻涵蓋了從機芯研發、設計到成錶組裝、品管、售後服務等各部門,結合電腦設計、CNC加工、手工技術等,完備的自主製造能力成為堅實的後盾,讓亨利慕時的所有腕錶都得以誕生於此。

H.MOSER & CIE.亨利慕時錶廠
錶廠自製核心零件。機芯所用的游絲、擺輪,乃至整個擒縱裝置都是由錶廠自行研發製作,左圖為製錶師使用機器對照設計圖,確認游絲彎曲弧度是否正確。

目前廠房擁有約110名員工,每年生產約4,000只腕錶,而其廠房生產游絲的年產量超過250,000條。事實上,由錶廠自製擒縱裝置零組件是非常罕見的,而亨利慕時自廠研發,製作整個擒縱裝置,除了游絲、擺輪外還包括擒縱叉、擒縱輪等,甚至機板也是自製。錶廠由此掌握了大多數錶廠只能委外的核心技術,不僅能夠不斷優化製作過程,確保具備最優異的卓越品質。也能將這些高品質的零件提供給其他瑞士製錶廠,向外提供客製化服務,從游絲調校部門,就能看到特定品牌使用的型式。

H.MOSER & CIE.亨利慕時錶廠
游絲捲繞器。游絲製作過程使用了特殊的捲繞器,一次可插入四條游絲線材,經轉動旋鈕可以同時將四條游絲捲成螺旋狀。

走進游絲調校部門,我們看到一部大型機台,製錶師會將裝好上繞游絲的擺輪放到機台鏡頭下,機器可將零件放大數十倍,接著便可以對照圖紙來確認游絲的彎曲弧度是否合乎標準。其後,還包含了安裝游絲內樁、扁平游絲末端曲線製作和調校等各工序。這次我們也來到了游絲製作部門,透過精密的機器,讓0.6mm的金屬絲壓扁、拉長,製作成比髮絲還纖細的游絲線材。實際拿在手中,其細微程度特別令人驚嘆。由此打造的游絲線材公差必須控制在0.0001mm,也就是萬分之一毫米以內,進而能夠不受拉扯的力道、速度和溫度等因素影響性能。

H.MOSER & CIE.亨利慕時錶廠
完全自主製造。亨利慕時堅持自主製造,錶廠包攬從創意發想到研發,生產以及最終的組裝測試,所有品牌腕錶皆是誕生於此。

下一步過程是將游絲線材剪成所需的長度,這裡採用了一個特別的「捲絲器」來加工。我們看到製錶師以手工將游絲放進「捲絲器」當中,一個裝置可以插入四條游絲線材,藉由轉動旋鈕可以將四條螺絲四條游絲捲成螺旋狀,其後連同捲繞器一併做熱處理,就可將四條游絲分開。此製作方式極有效率,製錶師快速的動作也能感到其經驗老到,手法嫻熟。

當游絲連同捲絲器放到真空爐中以攝氏500至700度烘烤,冷卻定型並維持彈性,還須反覆加熱和冷卻約一天的時間。整個過程不能太快,以確保游絲各部位的物理特性保持一致。除了游絲,擺輪也是由錶廠同廠房的Precision Engineering AG自製。使用原始材料是銅鈹合金圓棒,經過CNC精密加工削切出擺輪形狀,先檢查擺輪配重,過重的部分會在背面挖出細微凹槽減重,致使整個擺輪配重達到平衡。再進入軸心、遊盤、螺絲和游絲組裝等工序。

H.MOSER & CIE.亨利慕時錶廠
高效率先進自動設備。錶廠擁有全自動、最先進的設備,以確保每一枚腕錶所用的零件符合嚴格的標準,具備優異品質。

當我們來到機芯組裝部門,便看到廠房採用了特殊的工作機台設備。透過透明夾層可見到機台上將數十個承載機芯的固定座裝置於一條蜿蜒的軌道上。而機台面向製錶師的方向設有一個開口。製錶師在此處組裝機芯,當處理好軌道就會走到下一段,將完成的機芯送進軌道中,並把下一個待處理的機芯座送出來。

這個機制讓製錶師便於連續做相同的組裝工作,效率較高也不易疲勞。據說,當所有擒縱裝置零組件準備好後,品牌會分兩次組裝,第一次裝好測試運作,沒問題再拆解正式裝到機芯上。各步驟的多次確認和審慎,嚴格控管了錶廠生產機芯的品質,亨利慕時旗下製錶因此優異精良。

文/黃品瑄   資料提供/H.MOSER & CIE.    特–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