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錶界是不是太容易肯定年輕品牌了?
May 16, 2025

現在或許是年輕獨立品牌最容易出頭的時代,首先市場本身對他們的興趣濃厚,各種獎項也為他們打開了知名度,甚至直接挹注發展所需的資源,再加上嗅到這股趨勢的媒體和社群高強度的集中追蹤,許多手藝精湛或風格突出的個人和品牌都能在出道不久後就受到廣泛的注目,甚至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這對於不滿市場和媒體過度聚焦幾大主要牌子的人來說或許是個可喜的現象,相較於過去獨立品牌往往十年寒窗無人問的處境,現在只要你能拿出某個足以形成話題的賣點都有機會引起眾人的關注,至於能走多遠就看個人的實力和造化了。
不過偶爾我也會質疑我們是不是太快給予這些新人必要以上的肯定了。每當看到某個冷門獨立品牌出現在大間拍賣行目錄上的時候我往往會陷入一種矛盾的情緒,一方面是為這些小牌子能打進大聯盟感到慶幸(尤其是那些我原本就有在注意的),一方面卻也有點心虛這些牌子真的夠資格跟PP或是Dufour同場拍賣嗎。當然所謂的拍賣也就是個買賣的場合,不少說穿了其實就是中古錶的物件同樣會出現在上頭,而到底值不值得最終也會交由成交價來決定(甚至是流標),似乎沒必要對這種事小題大作,不過拍賣行在宣傳時特地把這些物件挑出來某種程度上還是透露出了一些訊息。
簡單來說目前錶界對這些新牌子的需求相當積極,這當中包含了實質的買賣以及媒體和點擊率的愛報愛看,儘管這裡的需求無論如何不至於超越主流大牌,但在整體景氣趨緩的環境下儘量分散雷達涵蓋的範圍對錶店、拍賣行或是媒體來說也是一種避險措施。在這種需求下大家看待小牌子的態度多少有點亂槍打鳥的意味,沒人敢保證誰會是下一個AKRIVIA、KURONO TOKYO或是OTSUKA LOTEC,所以一旦看到了似乎有些潛力的牌子許多人並不介意給他一個機會賭賭看。
事實上我上面隨手舉出來的三個牌子分別代表了現今獨立製錶的幾種不同面向,從傳統的純手工製錶到高度企劃性商品不一而足,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在短時間內引起了極大的話題,凡此都顯示出這個市場所潛藏的可能性。
不過像這種市場也最容易招致投機心態,不論是在經營品牌或是發掘品牌的人都有可能陷入短視的盲點,由此錯估一個牌子真正的實力和前景。今天某個精彩有話題的錶款是真材實料的深厚累積或是機緣巧合的曇花一現?某個令人驚豔的創意是屬於這個品牌/製錶師的初期嘗試或是成熟風格?買錶固然可以追求一期一會,好錶買到一支算一支,然而一旦我們想要深度評價一個創作者的時候,持續的觀察仍然是決定他長期價值的正派做法,只是這麼一來又有可能流於對新人過於嚴厲導致一早就扼殺了人家的發展,在發掘新牌子這門學問上過猶不及之間的分寸確實是難以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