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SIHH F.P. JOURNE 垂直陀飛輪腕錶

Jan 15, 2019

FP JOURNE Tourbillon Souverain Vertical。直徑34.60毫米 鉑金錶殼/動力儲存80 小時

創新突破的鐘表發明家François-Paul Journe以其獨創性、對精確度的追求、歷久彌新的標誌性風格、以及對鐘表倫理和傳統的尊重,啟發了當代的製表師們。François-Paul Journe自年輕時便對陀飛輪著迷,在20歲時開始製作他的第一枚鐘表— 一枚完全以手工製作的陀飛輪懷表。直到1991年他創造了他的第一款陀飛輪腕表,製作數量不多並全部售予鐘表界的有識之士。

1999年他推出了首款帶恒定力裝置的陀飛輪腕表。腕表透過訂購形式發售,收藏家們熱烈追捧並互視對方為競爭對手,渴望能擁有產量二十枚中的一枚。新一代的Tourbillon Souverain於2003年誕生,François-Paul Journe為其增添了嶄新的獨立定秒系統。他更以18k玫瑰金打造機芯,令腕表更精緻迷人,此乃現代製表界的首次。

FP JOURNE TOURBILLON SOUVERAIN VERTICAL。直徑34.60毫米 18K 6N金錶殼/動力儲存80

為了慶祝這款標誌性腕表誕生20週年,F.P.Journe 開發了一款全新的陀飛輪,其框架是垂直式而不是傳統的水平式。“我設計這款垂直式陀飛輪,目的是為了讓陀飛輪的功能不論是在將腕表平放還是側放時都可保持不變,而且無論是因使用摺疉式表扣而側放時還是因使用針扣而平放時,都可以維持一樣的擺輪擺幅”。這款帶恒定力裝置和定秒系統的垂直式陀飛輪,每30秒旋轉一圈,這比常見一分鐘一轉的速度更快,在展現出精湛製表工藝的同時兼具令人嘆為觀止的視覺效果。

錐形並經鏡面拋光的鋼環包圍著陀飛輪框架,將光線滙聚並照耀精緻複雜的陀飛輪,金光閃爍的機芯面亦柔柔映照著陀飛輪框架。成為表盤一部分的4N玫瑰金橋板飾有巴黎釘紋,而3時位置則有一個品牌首次採用的琺瑯小時盤。Tourbillon Vertical垂直式陀飛輪腕表在12時位置設80小時動力儲存顯示,在6時位置設有小秒針表盤,而恒定力裝置設於7時位置。表殼直徑42毫米,備有鉑金或18k 6N金款式可供選擇。

7時位置的恆定力裝置

恒定力裝置
自古以來,人類不斷嘗試找出量度時間的方法,他們將時間劃成等份,並發明出等時理論(Isochronism)。第一枚機械時計面世後,專家們開始想辦法,讓推動擒縱系統的力度變得穩定、平均。當時擺輪游絲尚未出現,而所謂的“foliot”擺輪則因為機芯齒輪結構的設計不完善,以致其力度呈不規則狀態,令機芯的準確性大減。於是,當時的時鐘只能配備時針,每十二小時完成一個迴圈,其準確度未足以應付分鐘的量度。直到主發條發明以後,座鐘隨之出現。十五世紀鐘表大師Jost Bürgi 於是構思了一個獨特的設計,為機芯加置一組獨立的齒輪系統,讓主發條連續發出短暫的衝刺並驅動擺輪運作,從而令擒縱系統能夠自行運行數月之久。這就是世上首個恒定力裝置。後來,十七世紀一名荷蘭鐘表匠Christiaan Huygens 發明了游絲及擺陀裝置(pendulum),這兩項發明令鐘表達到前所未有的精確性。分針的使用開始普及,恒定力裝置於是漸漸被人遺忘達一個世紀。隨著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來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天文觀測及海洋航行中的經度量度,促使測量儀器不斷發展,時計的精確度亦得以大幅提升。

科技發展令當時大部分時計都開始配備秒針,時間量度變得更為準確。英國鐘表大師Thomas Mudge為H.3航海天文鐘安裝了恒定力裝置;法國皇室御用時計大師Robert Robin亦為其精確時計安裝這項發明。出乎意料地,恒定力裝置在十九世紀再次廣泛應用於建築物的時計製作中,這不是為了彌補主發條動力輸出的瑕疵(當時的時計是依靠懸錘的動力驅動的),而是為了將機芯與指針隔離,因為後者暴露於強風中,以致機芯零部件的運作受到影響。可惜,由於恒定力裝置的製作過於複雜及費時,來到二十世紀,它又幾被製表人放棄,碩果僅存的例子包括英國製表巨匠George Daniels,他把它應用於一枚陀飛輪懷表上;同期Anthony Randall 則於製造 John Harrison H.4 座鐘時加設同樣的裝置;而我則把恒定力裝置應用於三枚陀飛輪懷表、“sympathetic”座鐘,另外就是首次將這樣的裝置應用於腕表中,成為F.P. Journe - Invenit et Fecit的首個表款Tourbillon Souverain。恒定力裝置的奧妙之處,在於每個製表人都能夠在同樣的基礎下,以個人的演繹方法任意發揮。

垂直式陀飛輪在9時位置

令時間靜止的定秒藝術
十七世紀末,時計技術漸趨成熟,鐘表匠開始研究「秒」的量度。荷蘭科學家Huygens便發明瞭錘擺,通過使用一條一米長的擺陀逐秒擺動,從而令時計面盤上的秒針得以逐格向前跳。直到十八世紀,鐘錶匠開始把上述設計放諸腕表中。為此,他們發明瞭延長擺動週期的擺輪,或所謂的「擺陀式擒縱器」,又或是M. Pouzait 發明的大型擺輪。可惜這樣的設計不能達到理想的精確度,所以很快便被淘汰了。為了可以準確量度每秒時間並令秒針逐秒向前跳,十九世紀時期的製表師們集思廣益,發展出不同類型的裝置。

當時最流行的「定秒系統」有三種: 

- 第一種:從主發條向外加設連串齒輪,利用擒縱系統的活動把動力每秒釋放,透過齒輪把秒針向前推。這種稱為「獨立定秒」的機械設計的優點是不會影響時計的精確性,佩戴者又可于任何時間停止這個功能。

- 第二種:在擒縱輪外加設一系列齒輪,然後再由彈簧控制一個鑄有60齒的秒輪逐秒向前轉。這設計雖然簡單,但準確度並非太理想。

- 第三種:一種稱為“single beat”擒縱系統的裝置。它的擒縱輪會於擺輪完成兩次擺動後方向前轉動一秒。這特別的擒縱結構又稱為中國式丁齒輪,它曾在中國非常流行,因為時間靜止這個概念跟中國的人生哲學有十分微妙的關係。

來到現在,Tourbillon Souverain 陀飛輪腕表備有一個「自然定秒」系統,並由恒定力系統操控,讓每秒鐘的運行精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