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讓好牌子寂寞了?

Sep 27, 2018

口碑強大的品牌往往會吸光市場裡的氧氣,讓其他小眾的牌子難以生存,但要是沒有這些大牌子的話整個高級錶市場本身也無法存續,說起來是個兩難。

曾經有次參加一場記者會,會後同業幾個幾個記者順路一起離開,途中其中一位大概是忽然發現了某件事,一時興起拉著我們另外兩個來了一張手錶的合照,原來正好現在同行的三個人戴的都是同一家的錶,而且事後我們討論了一下,赫然發現這三支有可能是這個牌子在記者圈中僅有的三支,當下我有點感慨地說這個牌子的公關一定覺得很幹,我們這些人寫稿的時候都直誇這個牌子有多好,但真的願意掏錢買的只有這小貓三隻。 

首先這裡不是在說我們媒體幫品牌膨風,這個牌子的好是業內公認的,大家對它的稱讚都是出自真心,問題是它的品牌力有點弱,在時下的高級錶當中稱不上主流,我們做記者的賺的又不多,當有了同樣的預算時通常都會優先選擇其他更有名的牌子。不過我們的確是該為這件事感到有點慚愧的,因為我們多少都承認自己實際花錢買了的錶品質可能不如這家,甚至作為一個品牌未必值得我們的消費來鼓勵,但臨到下手的時候我們還是敗給了市場成見和虛榮心,以結果來說親手讓好牌子寂寞了。 

好牌子寂寞這種事通常都是出自不暸解品牌的價值——這裡指的是產品品質這種實際的價值,我們這些吃這行的在暸解品牌價值的前提下仍然不願意買單,說穿了就是品牌迷思作祟。品牌迷思這種東西通常對資訊不足的消費者最管用,因為他們缺乏實質的判斷標準(或是素養),所以在做決定的時候往往會過份依賴口碑,「直上勞」這種觀念得以根深蒂固就是這樣來的(至少我們可以慶幸勞力士真的是好錶而非浪得虛名,直上勞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問題是像我們這些掌握了充分資訊的記者理論上是有能力對抗口碑直視品牌本質的,可是當我們好不容存了一點錢以後優先考慮的仍然是勞力士或是OMEGA,其他明明知道很好但沒那麼有名的牌子只能留到第二支或第三支,不過那又是好幾年以後的事了。 

講到這裡你會發現資訊的多寡有時候並不足以影響品牌迷思,某種程度上口袋的深淺這裡可能還起到更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往往會說「如果預算無上限的話我就要買○○牌或××牌」,而這種對話裡的○○牌有可能是貴上了天的牌子,××牌則有可能是那種很好但卻沒名的牌子,這裡寂寞的好牌子跟頂級品牌是被畫在同一區的,簡單來說就是要我錢太多了才會去買。話說到這裡就很令人沮喪了,因為預算多寡這種事不會因為你識不識貨而有所改變——或許這類品牌本身可以試著鎖定比自己產品價位高上一兩個檔次的消費者,他們可能比較有餘力來做這種非主流的嘗試,但無論如何這樣並不叫還品牌一個公道。還是從對抗盲從、不要總是想要從口碑中尋求安全感開始做起吧,雖然這種話近似道德勸說,但這至少比要你多編點買錶預算來得實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