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絲琺瑯是什麼?

Jan 3, 2018

愛馬仕是使用琺瑯工藝的大家,除了微繪琺瑯之外,掐絲琺瑯也是愛馬仕常運用的技法。圖為Arceau

面盤工藝中最繽紛的古老技法,無異是琺瑯(enamel)無誤了。

琺瑯的成分包括石英、硼砂、長石和氟化物等等,和玻璃一樣都是矽酸鹽類物質,將粉末附著在金屬、玻璃或陶瓷等表面,再經由燒製形成外殼,大多是彩色的花樣,用於保護和裝飾。琺瑯是音譯,古代又稱「佛郎」,是源自隋唐時期古西域地名「佛菻」,而當時的東羅馬帝國和地中海沿岸製作的搪瓷嵌釉工藝品,也都統稱為「佛菻」。

掐絲琺瑯、內填琺瑯微繪琺瑯中,最早出現的是掐絲琺瑯(Cloisonné)。掐絲琺瑯大約在元朝傳入中國,當時成吉思汗進攻大食國(阿拉伯)擄回不少工匠,因此工藝也跟著傳入中原。後來到了明代開始大量燒製,在景泰年間形成巔峰,因此掐絲琺瑯也被稱為「景泰藍」,除了跟盛行的時代背景有關之外,當時燒製的成品大多是藍色也是得名的原因。

它的製法第一步是先製胎,然後用鑷子等工具將壓扁的細銅絲掐、彎曲成欲成形的圖案花樣,之後使用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在銅胎上,接著再把要使用的琺瑯釉料填入掐絲的圖框中。再來是使用8001000度的高溫燒熔,使粉狀釉料熔化,但因為高溫燒製過後,釉料的體積會縮小,因此每部份的高低也都不一致,因此必須經過反覆多次燒製,才能讓釉面和銅絲呈現水平的狀態。下一步把燒好的成品之表面打磨修整,最後一步是鍍金,放入鍍金液糟裡,使用通電的方式,讓黃金黏附在沒有釉藥的金屬胎身,除了避免金屬胎身腐蝕生鏽之外,也能具有金碧輝煌的美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