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陀飛輪七號 華麗轉動的雙軸之舞

Sep 10, 2016

2016年的Basel錶展,史詩陀飛輪七號正式登場,當時在展場提供媒體拍照的是紅色款,近期灰色版才現身台灣。

千禧年過後應該可說是鐘錶業的黃金年代,那是獨立製錶師逐漸嶄露頭角的時代,電腦科技的輔助也功不可沒,不可忽視的當然還有繁盛的景氣,讓當時的各大品牌莫不磨拳擦掌,爭相研發高複雜功能錶款,造就陀飛輪滿天飛的戰國時代。對照近幾年錶展品牌們開始走回平實路線,基本的實用功能佔大多數,陀飛輪百家爭鳴的年代顯得美好又遙遠,短期內可能很難再復見。

歷代史詩陀飛輪

如果以複雜功能來說,Opus和史詩陀飛輪系列可說是海瑞溫斯頓的兩大王牌。2001年主打和獨立製錶師合作的Opus系列先打頭陣,到2016年為止系列已經走到Opus 14而起步比較晚的史詩陀飛輪則開始於2009年,在擒縱結構下了很大的功夫,以陀飛輪的創意展演為重點。目前算來這兩個系列幾乎都是一年推出一款,但事實上它們原始的設定並非每年都一定要推出新作,畢竟研發的時程也需要考慮在內,做出如此創意且複雜的錶款,勢必不可能每年都能如期交出成品。話雖如此,這兩大系列今年到底會推出什麼新作,每年依然都是討論度居高不下的話題。

2015Opus 14在德國發表之後,2016年的Basel史詩陀飛輪七號也隨之亮相,當時在展場提供媒體拍照的是紅色款,近期灰色版才悄悄現身台灣,兩款的數量都很稀少,分別限量十只。

直徑50.9mm 18K白金材質/HW4502手動上鍊機芯/時、分顯示/雙陀飛輪裝置/動力儲存顯示/藍寶石水晶鏡面、透明底蓋/防水30米/限量10只

也就是在各家策略及走向都趨向保守的狀態下,海瑞溫斯頓HARRY WINSTON的史詩陀飛輪系列,也順勢成為喜愛複雜功能錶迷們的心靈寄託,每年都在期待這個以陀飛輪為主軸的重點系列,又會推出什麼出奇不意的新作。既然名字取得如此磅礡,「史詩陀飛輪Histoire de Tourbillon」當然也要有股顛覆傳統的霸氣,以陀飛輪做為功能展演便是系列的核心。

動力儲存顯示轉軸,55個小時的動力儲存,以藍色數字和紅色鏤空箭型指標搭配指示。

和之前的史詩陀飛輪16號相比,今年的史詩陀飛輪7號倒是有些不一樣的呈現。面盤上的灰色鋁框從時分盤開始延伸,環繞著左半邊的陀飛輪裝置,數字時標也彷彿隨著框架延展而被拉長,以斜長的字體呈現,而3點和6點的時標、還有以品牌Logo象徵的12點,細看會發現僅有前端緊貼著時分圈,後端則是飄浮般地懸空著,巧妙形成視覺上的無重力狀態六點鐘位置則是動力儲存顯示轉軸,55個小時的動力儲存,藉由藍色數字和紅色鏤空箭型指標指示,在灰色基底的面盤中以鮮明的顏色增加了亮點。史詩陀飛輪7號的整體外型,跳脫前幾代的古典或前衛,以充滿科技感的細節,讓向來令人覺得不可褻玩的史詩陀飛輪,顯得不再那麼有距離。

數字時標以斜長的字體顯示,而3點和6點的時標、還有以品牌Logo象徵的12點,則是飄浮般地懸空著,科技感更為加乘。

史詩陀飛輪7號今年的重點在於雙陀飛輪的呈現,類似的概念也曾見於GREUBEL FORSEY以兩組30度陀飛輪詮釋的Quadruple Tourbillon à Différentiel Sphérique四陀飛輪。而和GF及史詩陀飛輪6號的排列方式不同,史詩陀飛輪7號以上下分列的兩個雙軸陀飛輪呈現,陀飛輪由內外二層的框架組成,內層的擒縱器以每45秒轉一圈的週期自轉,包覆著內層的外層,則以75秒一圈的週期自轉。微妙的是,盯著這兩個陀飛輪看的時候,會覺得它們的轉動速度好像不太一樣,但其實它們的自轉結構完全相同,海瑞溫斯頓在這裡改變了擺輪的傾斜方向,讓兩個陀飛輪分別以不同的角度傾斜,因此轉動的姿態看起來好像也有所差異,視覺上看起來更精彩,望著兩個雙軸陀飛輪的作動很容易令人移不開目光,出神地直盯著瞧。

用來協調兩個陀飛輪走時速度的差動齒輪,位在兩個陀飛輪的中間位置。

而既然是雙陀飛輪,自然免不了差動器結構,多體陀飛輪都有類似的結構,透過面盤可看見史詩陀飛輪7號的差動齒輪,它位在兩個陀飛輪的中間,主要的作用是用來協調兩個陀飛輪的走時速度。發條輸出的動力,經過差動齒輪平均輸送至兩個陀飛輪,將它們的動力平均輸出之後,再回傳到走時輪系,以此用來修正走時的誤差。不只在結構方面下足了功夫,如同前述史詩陀飛輪7號引人入勝之處還包括設計細節,例如雙陀飛輪下方特別以可反射的金屬面做為底板,製造出陀飛輪在鏡面上方旋轉的效果,兩個雙軸陀飛輪的轉動加上鏡面反射的互襯,讓運轉時的立體感加乘不少,細部做得很到位,也讓陀飛輪更符合現在的時代意義,畢竟現在的陀飛輪的功用已經不只是用來抵消方位差、讓走時更精準,如何轉動得更炫目、更出乎意料似乎反而是競技的重點。

機芯的打磨線條簡單卻非常細膩,每一道切面都處理得很好,在光線的折射下還可看得見亮面拋光和霧面處理的交錯,和面盤的科技感也很互襯。

攝影/陳韋仁

資料提供/HARRY WIN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