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的自動上鍊 IWC的Cal.50000系列自動機芯

Jun 3, 2015

1950年代是自動上鍊機芯的萌芽階段,當年萬國錶的比勒頓上鍊系統推出之後,備受好評。隨著80年代末期的機械錶復興,IWC這項經典的設計更結合了七日動力儲存,成為全新的Cal.50000系列自動機芯。

Portuguese Perpetual Calendar:型號:503202/直徑44.2mm 18K玫瑰金錶殼/時間指示、萬年曆功能與動力儲存顯示/Cal.51614自動上鍊機芯,儲能168小時/藍寶石水晶鏡面與透明底蓋/鱷魚皮錶帶/防水30米/參考價NTD 1,150,000(實際價格以官方公告為準)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自動上鍊機芯已經逐漸成為市場主流,因此各類型的上鍊系統,也就成為每家錶廠研發的重點。IWC萬國錶在1950年,由技術總監阿爾伯特.比勒頓(Albert Pellaton)推出創新的比勒頓上鍊系統(Pellaton winding system),也就是許多玩家俗稱的啄木鳥上鍊系統。這是藉由兩個猶如鳥嘴的棘爪(Pawl),來推動連接發條盒大捲車的的棘輪(具有倒鉤的齒輪),達成快速上鍊的效能。

這一項專利運用在萬國錶當年的小秒針機芯Cal.81之上,日後由大秒針款的Cal.85自動機芯來發揚光大,並奠定Cal.85系列自動機芯在錶壇上的重要地位,至今仍是許多收藏家必選的經典機芯之一。

然而在石英錶革命之後,由於自製機芯所需的繁複工序與高昂成本,早已被視為洪水猛獸;所以使用比勒頓上鍊系統的機芯,在萬國錶所生產的錶款中,早已不復見。直到2000年,萬國錶推出新一代的Cal.5000七日鍊自動機芯,才使這項經典設計再度重生。在萬國錶發表Cal.5000自動機芯的同一年,百達翡麗推出了具有十天動力的Cal.28-20/200手動上鍊機芯,而蕭邦也發表Cal.1.98手動上鍊機芯,可說是多日鍊機芯發展史上最輝煌的一年。

不過在這三枚機芯當中,僅有 Cal.5000屬於自動上鍊,因為比較符合一般消費者的使用習慣,所以至今不斷衍生出多款機種。在2002年,萬國錶推出了大三針款式的Cal.5011自動上鍊機芯(日後小三針與大三針的機芯型號也都改為五碼),往後的兩年,更陸續發表了Cal.50611萬年曆機芯與Cal.50900陀飛輪,展現本款機芯深厚的發展潛力。

Cal.50000系列機芯分解圖。

本款機芯屬於大尺寸的設計,直徑為37.8mm,厚度為7.6—8.9mm之間,與昔日的懷錶機芯相當類似,因此搭載本系列機芯的錶款,都是屬於42mm到47mm的大尺寸腕錶。而Cal.50000系列機芯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具備七天的動力儲存,也是當時錶壇上少見的設計;不過其實發條盒內可以儲存達8.5天的動力,但是機芯內的特殊裝置會在動能僅剩1.5天時,停止運轉,避免影響準確度。

回顧前一代的啄木鳥自動機芯Cal.85系列,其直徑約為29mm,動力儲存為46小時左右,雖然兩者的直徑相差將近10mm,但都是採用單一發條盒設計,何以動力儲存相差將近五天(120小時)?相信是許多人所感到困惑的一件事情。

其實延長動力儲存的方式有下列三種:分別是使用大尺寸的發條盒、增加齒輪以及採用較低的震頻。

因為延長動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發條的長度,所以也就需要較大的發條盒(另一種就是增加發條盒數量),一般自動機芯的發條盒直徑,以常見的ETA Cal.2824為例(直徑為25.6mm),由於走時輪系的四番車(秒輪)軸心仍位於機芯中央,因此直徑不會超過12mm。而Cal.5000的走時輪系沒有一個軸心位於中央,所以發條盒幾乎可以擴張到機芯的中心,超過18mm以上的大型發條盒,可提供的動力絕對可以超過3天,所以替本款機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2005年之前,本系列的機芯皆採用偏心螺絲微調裝置來調整快慢,但現在已全面改用螺絲微調擺輪,透過4顆螺絲可精密的調整時間快慢。而寶璣式雙層游絲,則始終是本款機芯的標準配備。

最重要的關鍵點,就是增加走時輪系的齒輪數,廠方在原本的二番車與發條盒中間增加另一個齒輪,因此可延長機芯的整體動能時間。其實早在半世紀之前,Angelus SF240手動上鍊機芯,就已經使用過同樣的設計;這枚16法分的大尺寸懷錶機芯,同樣採用單一發條盒設計,但是藉由增加齒輪系,讓機芯得以具有8天的動能。

拆開Cal.50000自動機芯時,可發現包含發條盒在內,共有六個齒輪,一般的機芯只有五個;由於齒輪系之間的動力傳遞減緩,所以機芯的動力儲存也跟著增加。至於使用較低的震頻,也能延長動力時間,不過通常都不列為設計方向的主軸。從Cal.50000系列機芯在2005年之後,全面將震頻由每小時18,000轉提高為21,600轉這一點來看,可發現,廠方可由前面兩個方式的修改來提高動力儲存的時間。

但不可否認的,如果要以28,800轉為基礎來設計多日鍊機芯,其限制必定會提高許多,例如:要增加發條盒數量,減低可增加其他功能的可能性。而萬國錶在本款機芯的設計上,選擇了中庸之道;機芯沒有最長的動力儲存,也沒有最高的震頻,但是簡單的結構設計,與可增加功能模組的結構,卻讓本枚機芯擁有最多元化的面貌。

圖為比勒頓自動上鍊裝置中的兩個棘爪與棘輪結構;而棘輪的下方連接一個黃色齒輪,並透過另一枚齒輪與發條盒上方的大卷車連接。

而本系列機芯所使用的比勒頓自動上鍊裝置,一直是萬國錶最著名的設計,也是鐘錶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設計之一。當時萬國錶的技術總監比勒頓,採用與一般齒輪囓合完全不同的自動上鍊結構。其設計原理是在自動盤轉動時,其軸心下方的金屬凸輪(形狀像桃子),由於其不等長的形狀,會讓相連的金屬支臂產生左右移動的效果,而支臂上的兩個類似鳥嘴的的棘爪,則會向後勾動具有倒鉤的上鍊棘輪,進而推動發條盒。

由於其雙向上鍊的設計,不輪自動盤朝何種方向旋轉,至少有一個棘爪能提供上鍊效果,而且此一結構耐用不易損壞,因此成為鐘錶界最著名的上鍊系統;本款機芯在完成1960次的運轉後,便可以產生7天以上的動力儲存。

Cal.50000系列自動機芯規格:直徑37.8mm/厚度7.6mm/振頻21,600 vph/紅寶石數42顆/動力儲存168小時/螺絲微調擺輪與寶璣式游絲/冷熱與五方位調校/比勒頓自動上鍊裝置

雖然這種棘爪與棘輪的組合,早在40年代左右,OMEGA與LONGINES就已經運用在自動機芯上,但是比勒頓設計出更加優異的支臂結構,並且精算出最佳的上鍊效能,因此才能使這項自動上鍊裝置,即使歷經60年的時間考驗,仍是錶壇中最耐用的自動上鍊裝置之一。

Cal.50000系列機芯的比勒頓上鍊系統,與當年的設計幾乎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主要是將與凸輪接觸的兩個圓形滾軸,由銅合金改為人造紅寶石材質,主要的考量應該是著重在耐用度方面。另外,廠方也透露最新資訊,未來會在Cal.51900機芯上,使用最新式的陶瓷棘爪,藉由高科技陶瓷的堅硬防刮特性,可有效的提高耐用度。

目前瑞士錶廠對於機芯運用高科技材質,仍有不同的看法。而萬國錶先前未曾在機芯上使用非金屬的材質,但是日前廠方已經發表使用白色陶瓷製造的棘爪結構。

目前Cal.50000系列機芯,總共有六款型號,其中三款基礎的機芯,分別是小秒針顯示的Cal.51011與大三針的Cal.51111、Cal.51113。正如同我們前幾期本單元所介紹的新款機芯,都可在大三針與小三針的兩種模式中,輕鬆的變換其模式,而無須增加其他的機芯模組。

本枚機芯在當初設計之初,所有的走時輪系都沒有在機芯中央,但卻保留一個小空間給予大秒針輪(機芯正中央),藉由與四番車的連接,可成為大秒針顯示的機芯;如果拔去大秒針輪,就恢復成小秒針顯示。另外Cal.51613(顯示北半球相)與Cal.51614(可顯示南北半球月相)都是屬於萬年曆機芯,是依照原先Kurt Klaus所設計的萬年曆模組(四位數年份),再加以修改,其月相輪的精準度,在持續運轉577.5年後,才會有一天的誤差。而加裝萬年曆功能之後,機芯的厚度僅由7.6mm增加到8.8mm,算是非常纖薄的功能模組。

圖左為葡萄牙自動腕錶:自從2004年面世以來,這是許多玩家最想要入手的多日鍊腕錶之一。圖右為大型飛行員腕錶:是萬國錶最受歡迎的錶款之一,錶款內裝有防磁軟鐵內殼,因此錶殼尺寸達46.2mm,厚度為15.8mm。

在2010年萬國錶所推出的Cal.51900可說是本系列機芯中,厚度與身價最高的機種;它具有飛行陀飛輪與逆跳日期功能,機芯的直徑為37.8mm,厚度則是為8.9mm。不過Cal.51900的機芯震頻則降為每小時198,000轉,是本系列機芯中,最低的一款;主要的原因,應該就是為了應付陀飛輪額外的結構重量與動能,因此需要降低一些震頻來提高整體動能。

 文/陳韋仁
攝影/劉信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