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ERAI P.9000系列自動機芯 新思維的設計結構

Aug 5, 2014

沛納海在2009年推出的P.9000系列自動機芯,是少數在同一時間,便推出多達三款不同功能的機芯,除了展現沛納海縝密的生產規劃之外,用來取代通用自動機芯的意圖,更是不言可喻。

當1997年,歷峯集團(當時的Vendome集團)將PANERAI納入其下時,大家對於這個以生產海軍用潛水錶與儀器的錶廠,的確所知不多,其日後的發展,更令許多錶廠難以望其項背。不過在沛納海開放一般大眾購買錶款時,旗下的錶款仍是以通用機芯為主,因為沛納海之前並沒有生產自製機芯,都是購買機芯廠或是高級錶廠的機芯來使用。其中,屬於沛納海的主力自動錶款,其小秒針日期款則是採用了一枚特殊改造過的機芯。它是以ETA 7750機芯為基礎,減去夾板上方的計時結構,變成ETA 7750-P1,但保留自動盤與上鍊系統,讓ETA 7750-P1變成了一枚小三針自動機芯,同時沛納海也強化機芯打磨,賦予機芯新的編號OP III。
 
而沛納海之所以改造此枚機芯,主要是ETA 7750-P1的錶徑為13又1/4法分(約為30mm),較ETA 2892-A2的25.6mm大上許多,同時機芯也比較厚,整體規格更能符合沛納海大尺寸錶殼的設計。另外,ETA 7750-P1的小秒針位於九點鐘位置,無須加裝額外的模組,就能符合沛納海昔日的面盤配置,並可兼顧精確度與節省製作成本。由於沛納海成功的改造這枚機芯,日後ETA更推出刪減計時功能且加大直徑的A07.111 Valgranges自動機芯,讓ETA 7750搖身一變,成為一枚自動基礎機芯,相信與OP III的成功運用有一定相關。

Luminor Submersible 1950 3 Days Automatic Bronzo 47mm:型號PAM00382/直徑47mm青銅錶殼,單向旋轉青銅計時錶圈╱時間指示與日期窗╱P.9000自動上鍊機芯,雙發條盒,儲能3日╱藍寶石水晶鏡面與透明底蓋╱皮革錶帶╱防水300米╱限量1000只╱參考價NTD 307,000(實際價格以官方公告為準)

不過隨著沛納海在2005年推出首款自製機芯P.2002,其實代表沛納海開始朝向自製機芯的步伐邁進,不過有鑒於P.2002與P.2003這兩枚長動力的機芯,功能與價位都較高,因此沛納海便在2009年推出了P.9000系列自動機芯,主要就是鞏固沛納海在基本自動錶款的競爭力。隨著高級鐘錶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以及機芯廠提高售價與減產的措施,幾乎每一家高級錶廠都朝向機芯自製化的目標邁進;其中屬於沛納海銷售主力的基礎自動錶款,是首先自製化的重點。
 
在2009年的日內瓦SIHH錶展中,沛納海推出P.9000系列自動機芯,共有三款型號,分別是P.9000、P.9001與P9002。這系列的機芯,同樣採用大尺寸的設計,直徑為31.8mm,而厚度則是7.9mm。使用較大的錶徑設計,除了符合大錶殼尺寸的設計之外,與OP III自動機芯類似的規格(直徑30mm,厚7.9mm),使得錶款的通用零件無須重新製造,對於後勤維修來說,具有一定的便利性。雖然機芯的尺寸類似,不過P.9000系列機芯的規格與設計,與OP III自動機芯可說是大不相同。P.9000採用了雙發條盒設計,延續先前P.2002的長動能概念(3發條盒與8日儲能),具有72小時動力儲存,比一般自動機芯擁有的42-48小時多了一天。雖然僅僅多了24小時,但是對於週休二日的上班族來說,卻是相當方便的設計。

P.9000自動機芯規格:直徑30mm/厚度7.9mm/振頻28,000 vph/紅寶石數28顆/動力儲存72小時/螺絲微調X支臂擺輪與平游絲/停秒裝置/雙向自動上鍊系統

不過各品牌採用的發條盒設計,卻有所不同,例如愛彼的Cal.3120機芯(60小時儲能)、勞力士的Cal.4130機芯(72小時)以及精工的9s65機芯(72小時)都是採用單發條盒的設計,而積家的Cal.750機芯(65小時)、伯爵的Cal.800P(72小時)與歐米茄的Cal.8500機芯(60小時)則是雙發條盒設計。而單發條盒或雙發條盒的設計,自然各有優缺點,但是近年來雙發條盒所占的比例,則是明顯的高於單發條盒設計。筆者認為這是雙發條盒的動力輸出比較平均,同時可擴充的空間也比較高的緣故。
 
單發條盒的設計用於42-48小時儲能的機芯上,的確非常適合,但是當動力儲存提高至60小時之上,容易導致輸出動力的前後端,力矩差異過大,運作的精準度會受到影響。而雙發條盒的結構是相互連動,與二番車(分針輪)接觸的發條盒,在動能消失時,可獲得連動的第二個發條盒所傳遞過來的動力,因此整體的輸出動力是較為平均。此外,日後如果要提高動能,只要同時延長發條長度,就能輕易的延長動能時間,擴充性也高於單一發條盒的設計。

螺絲微調X支臂擺輪:目前沛納海新一代的自製機芯,除了P.999機芯之外,目前全都改採螺絲微調擺輪,除了可精準的調整快慢之外,亦能減少原先快慢針對於游絲的干擾。

不過這也是雙發條盒的缺點,因為兩個發條盒會佔據機芯一半的面積,另一半的空間在放置傳動輪系、擒縱裝置與游絲擺輪之後,已經沒有任何的空間可放自動上鍊輪系,因此就只能將上鍊輪系放置於發條盒與齒輪系之上。這樣的設計,無疑的會提高機芯的厚度,但是沛納海的錶款都是大尺寸錶款,所以對於機芯的厚度並不會特別計較。

所以沛納海在輪系夾板與自動盤之間,裝置具備雙向上鍊功能的棘爪式上鍊系統,它與精工的魔術槓桿(Magic Lever)上鍊裝置是相同的設計,藉由自動盤與上鍊系統的間齒輪互動,迫使Y字型的棘爪零件以一勾一推的方式,轉動發條盒上的大捲車,產生上鍊作用。透過具有陶瓷滾珠軸承的中央自動盤,可以為發條盒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目前在歷峰集團旗下的伯爵與積家生產的自製機芯,都有採用此款上鍊系統,可說是日趨普及的設計。

四分之三夾板設計:雖然說四分之三夾板的設計,仍是德國機芯比較常用的結構,但是P.9000系列也採用此種設計,具有堅固耐用的特性。而左上方的兩顆紅寶石下方,則是自動上鍊的棘爪零件。

除此之外,沛納海也採用螺絲微調擺輪設計,這在先前的P.2000系列機芯,已經列為標準配備,而P.9000系列機芯,使用相同的設計;不過原本的雙臂擺輪結構,則改為四臂擺輪結構,支臂的形狀改為特殊的X造型,與其他錶廠的十字結構略有不同。由於傳統的快慢針微調裝置,是倚靠快慢針前端的夾頭來控制游絲的運轉長度,游絲越短轉動越快,越長則轉動速度越慢,透過這種簡單的方式,就能快速的調整走時快慢。可是這種裝置的缺點在於,快慢針的夾頭容易造成游絲的結構損壞,特別是錶款遇到撞擊,或是維修保養的時候;因此採用與航海天文臺鐘相同的螺絲或砝碼微調裝置,將調整時間快慢的工具固定於擺輪之上,讓游絲能夠不受干擾的轉動,能提升運作的穩定性。
 
另外,透過改變螺絲慣性的微調裝置,每轉動一個螺絲的距離,便能精確的推算微調的時間,與一般快慢針需要來回撥動,無法精準推算增加或減少的秒數相比,的確是更加精確的微調工具。以P.9000系列的螺絲微調擺輪為例,當螺絲向外轉動時,擺輪的所需的慣性加大,高於原本游絲所提供的能量,所以速度會變慢;當螺絲朝內轉動時,擺輪所需的慣性變小,低於原本游絲所提供的能量,所以速度會變快。

特殊的動力儲存顯示與歸零設計:P.9001與P.9002機芯都具備秒針歸零的設計,因此秒輪下方都有一個心形凸輪,透過歸零錘敲擊,可快速歸零。另外P.9001的動力儲存位於機芯夾板上,也是特殊的設計。

與P.9000自動機芯一同發表的機芯還有P.9001與P.9002等兩款機芯,這三款機芯的功能雖然略有不同,不過都是由同一個基礎所衍生而來的設計。它們都具有快調短時針的功能(拉出錶冠第一段),對於時常出國的商務人士來說,的確十分方便;而P.9001與P.9002更具備可顯示第二時區的中央指針,觀看原居住地的時間更為簡便。在拉出錶冠第三段時,P.9000具有停秒裝置,而P.9001與P.9002則擁有特殊的秒針歸零裝置;透過歸零錘敲擊秒針輪下方的心形凸輪,達成與計時碼錶相同的歸零效果,方便快速的校對時間。除此之外,P.9001機芯在夾板上方,裝置了一個旋轉圓盤,並開啟一個扇形小視窗,當視窗內呈現黑色時,代表動力充足,如果出現紅色則代表動力不足。相同的動力儲存功能,用於P.9002機芯,則是以半圓弧形呈現於面盤上,以小指針來標示所剩餘的動力,具有清晰明瞭的特性。
 
由於這三枚的機芯功能略有不同,所以機芯的零件數也有所差異,其中P.9000具有197枚零件,P.9001為229枚,至於P.9002則為237枚零件。透過不同的功能與規劃,讓P.9000系列機芯具備多樣化的面貌,同時可取代旗下多款不同類型的通用機芯,並提升製錶工藝的技術,可說是一項工程浩大的計畫。


文/陳韋仁  
攝影/劉信佑
資料提供/ PANERAI (02) 2715-7676
摘自 第50期 城邦國際名表雜誌

圖左PAM00386:這是沛納海在2011年推出的錶款,採用Panerai Composite錶殼,內部搭載P.9000自動機芯,具有時間指示、日期窗與停秒功能。圖右PAM00305:本款腕錶採用鈦金屬錶殼,具有300米的防水功能。內部同樣搭載P.9000自動機芯,具有時間指示、日期窗與停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