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氣推開月球 卡地亞陀飛輪雙時區月相腕錶

Jan 26, 2015

CARTIER Rotonde de Cartier Earth & Moon Tourbillon

「地球與月亮」陀飛輪雙時區月相腕錶,是CARTIER卡地亞2014年聚焦天文複雜功能力作之一,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隨選(On demand)月相功能,平時隱藏,四點方向按把一按,地球陰影隨即遮住月亮,顯示幾乎100%精確的月相。

原來幾百年來,人類製作的時計上,都未能實現:月相依著人的意念,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卡地亞憑藉著高級鐘錶首席設計師Carole Forestier-Kasapi的創意,RENAUD & PAPI化想像為現實的執行力,打造出Rotonde de Cartier Earth and Moon「地球與月亮」陀飛輪雙時區月相腕錶,在陀飛輪、兩地時間之外,搭配史上首見可由人隨心所欲操控的月相。

Rotonde de Cartier Earth & Moon Tourbillon

可開、收的月相是整只錶的視覺重點,按下四點鐘按把,「月相盤」就會從四點鐘位置移動出來,並以六點鐘位置的陀飛輪裝置為基準,被遮住的陀飛輪,就是真正的月相,也就是說,可移動的月相盤其實代表地球的影子,這個做法就像把真實的地球/月球關係移到手錶上。

這種月相設計並非首度出現在時計上,以現代鐘錶來說,JAQUET DROZ就曾推出過同等雅緻的月相錶;但以「On demand」方式用按把指揮遮月盤,就是首見的創意了。這個結構嚴格來說更不困難,月相運作與按把並無關係,而是與走時輪系或小時輪連動,但需要額外的定位機構,四點的按把一按,就要讓遮月的小蓋板移動到特定的位置。定位機構在手錶上反而是大事,因為它必須抵擋人手傳進機芯的強大力道,結構必須非常堅固,相信它應該演化自問錶的結構才對。

存在感無與倫比:直徑47mm的鉑金錶殼雖然有著Rotonde de Cartier的型式,但質感實在很不一樣,從按把跟錶冠的位置偏下就可以感受到,面盤下隱藏了許多一生無緣得見的機關。

卡地亞以每122年才會誤差一天的精密月相結構為基礎,主要是月相傳動結構裡的中間輪有一枚原本59齒的中間輪改用135齒,運行精準度就會大幅提高,其間差異主要是月球繞行地球週期其實是每次29.53125日,當月相結構組裡最終傳動比為29.5時,每兩個月誤差一天;29.53時,每37個月誤差一天,29.531時,就是122年了。如何更改傳動比?當然就是多次傳動湊出正確的比例。

卡地亞選擇了青金石(Lapis Lazuli)製作面盤,非常智慧的選擇,一來有著半寶石加工不易,珍稀度高的特性,二來又與星垂平野,蒼穹無盡的景色完全契合;在青金石面盤外,還用18K白金切割出羅馬字時標,很有卡地亞切進高級製錶市場後的一貫風格。面盤中央則切割出了世界地圖,但很遺憾的,世界中心仍是歐洲,青金石此時又成了襯托陸地的海洋,很有設計感。

無論如何,這樣的配置隱約也可感受到RENAUD & PAPI試圖表達的古典風格。或說是卡地亞世界時區錶始終想要呈現的感覺,2013年SIHH錶展上推出的龜形世界時區錶,地圖的焦點也在同一個經度。

世界地圖沿續2013年風格:世界地圖的圖面與2013年龜形世界時間錶相同,以歐、非洲為中心,周圍的24小時環由兩點鐘方向按把快調,每按一下前進一小時。

這款錶出乎意外,實際製作並不是由卡地亞內部研發部門擔綱,而是由RENAUD & PAPI這家專業廠負責,也因此它的陀飛輪沒有出現卡地亞偏好的C字型結構。以往卡地亞陀飛輪錶若非橋板,就是籠架,甚或可能是游絲調整結構,一定會出現這個字樣,但在這款錶上看不見。

但若以為這代表卡地亞偷工減料,未免輕視了她跨入頂級錶市場的決心,事實上,只要由RENAUD & PAPI製作的機芯,不管掛上任何品牌,大約都是各家頭馬,特色何在也許難辨,但價格標籤可騙不了人,多數情況都只會讓價格不斷上攻而已。Forestier-Kasapi曾在RENAUD & PAPI工作數年,基於對卡地亞及R&P各自優勢的瞭解,把機芯外發製作並不奇怪。

呼之即來的月相:四點方向的圓形青金石代表地球影子,按把一按,就會移到陀飛輪裝置上頭,顯示出真實的月相。這等創意,從所未有。它屬於精密月相,每122年誤差一天。

這枚機芯在兩點鐘方向還有一枚按把,用來調整主要時間外圈的兩地時區,每按一下前進一小時,因為這款錶沒有設計日期窗或日期針,相信兩地時間與月相盤應是分開的,主要時間會帶動第二時區的時間,但調整第二時區不會影響主要時間。

星狀放射機板:點對點的機板鋪排,走時輪系在左側;右邊則是月相指示相關,佔地極廣,完全說明這款錶上的重點。當然,陀飛輪這等頂級複雜功能是它對追隨者設下的關卡。

在卡地亞推出自製陀飛輪錶之後,最傳統的陀飛輪錶似乎變得不值一提,因為每次卡地亞推新作品總是有出人意表的結果;但其實這樣比較是極不正確的,陀飛輪始終是手錶上頭難度極高的複雜功能,不只設計、製作困難,組裝、調校更是不易,要有美感,不啻難如登天。

這款錶上巧妙地以立體面盤結構轉移了傳統陀飛輪「大橋板」的印象,青金石遮蓋住陀飛輪橋板與機芯結合的部份,只剩下一個圓框,更便於示意月相。它屬於最傳統的陀飛輪結構,R&P的陀飛輪籠架偏愛三臂結構,打磨都在水準之上,整體採用自由游絲、可動游絲頭及可調慣量擺輪,這意味著它在調整時能省去不少麻煩。

再一次必須強調:省去不少麻煩跟完全不麻煩是天與地的差別。在調校陀飛輪時,擺輪本身必須平衡校重一次(就像汽車輪胎做平衡一樣),在整組陀飛輪的活動部份(包括籠架)組裝完後,再平衡校重一次,光是這兩次要達成平衡,所耗去的時間及精力,非製錶師根本難以瞭解裡面可觀的成本。

技術資料:
直徑47mm鉑金錶殼/時間指示,兩地時間與隨選月相顯示/9440MC手動上鍊機芯,陀飛輪裝置/藍寶石水晶鏡面、透明底蓋/限量50只/參考價NTD 8,650,000(實際價格以官方公告為準)


文/林慶煇
攝影/劉信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