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 WINSTON Tourbillon de Histoire 3

Aug 30, 2013

雙軸陀飛輪,垂直運轉的擺輪橋板由兩側的傘齒及行星齒支撐;整組擒縱結構再靠著行星齒在齒尖朝內的「內齒輪」上運轉。

HARRY WINSTON海瑞溫斯頓自2009年起推出「史詩陀飛輪(Tourbillon de Histoire)系列,如今已經推出第三號。它集結前兩只作品的特點,採用雙軸及單軸陀飛輪各一組,以異常炫麗的擒縱結構展演製錶技藝。

HARRY WINSTON是少見跨界演出卻有豐碩成果的精品品牌,原本在鑽石上的完美商譽雖然頗有助益,但並不能讓它腳步如此堅實;它成功主因在於切入方向正確,一跨進錶界就與獨立製錶師合作,推出膾灸人口的Opus系列,極盡複雜之能事,製造錶迷間的話題;而後再陸續以「相對平實」的基礎或輕度、中度複雜錶款打下市場;而後更在2008年設立自有錶廠,資源投入很能讓人感受到它的決心。

Tourbillon de Histoire 3
雖然推出時間與Opus有重疊,但史詩陀飛輪可以說是它的後繼者,兩個系列都採限量發行,非正常量產品;然而在製錶技藝與功能上兩者有明確的差距,從名稱就能看出來,「史詩陀飛輪」已經把產品的內在與企圖一次表達得清清楚楚。
 
在陀飛輪淹沒頂級複雜錶市場以後,Tourbillon de Histoire 3看起來並不異常突出,至少對不甚瞭解陀飛輪的普羅大眾來說是如此:幾乎小有名氣的品牌都做陀飛輪,名為「史詩」並不能讓人感受到獨特魅力,必須深層地挖掘它的內涵,才會瞭解為何它值得尊重。
 
史詩系列從第一號起都由精研雙陀飛輪結構的獨立製錶師Robert Greubel以及Stephen Forsey(兩人在與HARRY WINSTON合作之後,也累積了足夠的名氣自創品牌)操刀,一號作品是以差速齒結合兩枚單軸陀飛輪;第二號作品是採用傘齒結構的雙軸陀飛輪,如今的三號則是以差速齒結合單軸及雙軸陀飛輪各一枚,以不同的速度旋轉。
小時及分鐘指示顯然不是史詩陀飛輪的重點,在面盤上佔的位置不大,但仍舊精雕細琢。
即使精熟陀飛輪的製錶師,單軸、雙軸或是三軸陀飛輪意義也完全不同,垂直雙軸陀飛輪的理念早在二十世紀初就有人提出,但到1970年代才有人打造出雙軸陀飛輪懷錶,中間差距超過一甲子,此中奧妙就在於「製作」;拜輔助工具及製作工具進步之賜,手錶機芯設計如今已非難事,但要實際製作出符合規格的零件,再一件件裝配就另當別論。
 
這枚機芯以479枚零件構成,採用噴砂般的霧面處理,儲能時間為50小時,顯示時間以轉盤處理,相對於陀飛輪當然屬於技術難度較低者。兩組陀飛輪耗用能量必然可觀,從板路來看,應是單發條盒或重疊的雙發條盒,大扭力的發條,動力經二番車、三番車達四番車,再經過差速齒車饋入兩組陀飛輪,機板設計幾乎可以看成是「發條系」及「走時輪系及擒縱結構」兩個區塊。
雙軸與單軸陀飛輪同時出現在一款錶上的機芯極低,它還以不同的速度旋轉,不但趣味性十足,更有考較錶主的用意。
最引人注目的部份是雙軸陀飛輪,垂直運轉的擺輪橋板由兩側的傘齒及行星齒支撐,也就是類似PANERAI沛納海垂直陀飛輪的結構;整組擒縱結構本身再靠著行星齒在齒尖朝內的「內齒輪」上運轉,形成完整的雙軸架構。目前坊間能製作雙軸陀飛輪的製錶師不多,多半也能看出不同的思考理路。
 
GREUBEL FORSEY自有品牌的雙體陀飛輪,採用獨特30度夾角固定軸傳動,讓陀飛輪波浪運行;JAEGER-LECOULTRE積家的立體雙軸陀飛輪額外加上一片活動傘齒,讓陀飛輪呈現有趣且看似無規則的波浪運行。FRANCK MULLER直接在雙軸都用行星齒輪,設計容易,裝配極難;獨立製錶師Thomas Presche則用類似飛行陀飛輪的理念,或者說「軸傳動」處理陀飛輪,看來最為簡潔。每種方法都有它的特點,史詩陀飛輪三號這組雙軸陀飛輪看起來就是沛納海垂直陀飛輪的進化版一樣,姿態美妙,結構也相對複雜。
 
這款錶其他部份沒有鑲嵌寶石,沒有珠寶鑲嵌的海瑞溫斯頓,讓人覺得若有所失,似乎不算圓滿。

外觀與傳統手錶大相涇庭,主體是長方形加上突出的半圓;雖然在瑞士法語區設計製作,但外觀卻有明顯的美國風格,然而它也不是HARRY WINSTON珠寶設計的經典風格,而是1970年代以降的安迪沃荷式的藝術商品化普普風及科幻龐克(Cyberpunk)的結合體,在極度的機械化外觀下,似乎嗅不到一絲人味,只有佩戴在手腕上以後,它獨特的風格才會在肌膚的溫潤下顯現出來;它就像是用液態金屬打造的魔鬼終結者。 

錶殼上層錶圈部份以18K白金打造,錶身本體則是海瑞溫斯頓取得專利的鋯合金Zalium,錶耳則是銳化的Premier線條,搭配相對傳統的鱷魚皮材質及充滿龐客風的雙針扣;我們可以直接判定,它是一款亟欲開創全新風格且混合不同材質的HARRY WINSTON。這款錶採用五片經過防眩處理的藍寶石水晶鏡面,全部都是平面設計,冷冽氣質更是突顯。
 
面盤配色也相類,其實「面盤」的傳統說法在這款錶上已經不太適用了,稱為「飾板」可能比較貼近設計旨趣。儲能指示轉盤則是它用來強調品牌價值及信念的重要裝飾,盤身嵌以藍寶石及黃水晶,直接看寶石顏色就會察覺儲能多少,如果不看品牌銘刻,只有這個小小地方會讓人聯想到它來自於珠寶世家。
貴氣十足的儲能指示盤,鑲嵌藍寶石及黃水晶,儲能足夠與否,就憑著石頭顏色分別。

這款錶的外型褒貶不一,濃厚的後現代主義及美國式的洋基客美感讓它不被秉持傳統歐洲美學觀點的人接受,但只要用非手錶的觀點來看,就會發現它超越時代的設計美學,不但是一項珍貴的個人配件,也是結合了複雜微機械、先進材質、特殊美感的綜合體。

獨特金屬的運用也為它加分,巨大的尺寸、白金與Zalium的組合讓這款錶的重量突破250公克,完全具備「無限量級」的存在感,當然,這樣的錶最適合出現的場所,顯然是在一般人難有機會參與的派對或是晚宴。
 
機芯設計毫不依循傳統理路,所有齒車配置完全獨樹一格,擒縱結構突出於機芯之上,或說整枚手錶之上;硬要照傳統手錶機芯的理路來看,它應該屬於三板式的結構,把發條盒跟二番車放在一「區」(事實上是四塊橋板),三番車以下是一區,而擒縱結構是另一區,這很明顯是現代電腦輔助設計下的產品,它能把機板面積做最有效的運用,但完全不考慮維修保養的便利性。事實上,這麼複雜的雙陀飛輪錶似乎也不必考慮這點。
橋板明顯分成兩大區塊,分別是前半部走時輪系以及後半部的擒縱結構,理路非常清晰,手路也不像是瑞士傳統製法,但仍看得出是傾力之作。擒縱部橋板之大,對陀飛輪的強調不言可喻。

雙軸陀飛輪讓人耳目一新,雖然坊間能看到大量的傳統陀飛輪錶,但雙軸以上運轉的錶款仍是鳳毛麟角,況且每一家的結構都不同,完全充滿頂級錶必定具備的排它性及獨一無二性格,選擇這個層次的錶時,絕不撞錶及高辨識度大概是基本考量,它絕對滿足這些需求。

 
雙軸運動的難度會在平衡陀飛輪結構時出現,沿著每一個軸都得要平衡,內圈運轉時每四十秒一轉,意即它會加速、停止各40次,如果不能完美配重,那麼每一次前進都會是重擔;每120秒轉一圈的外圈還必須把整個內圈的結構再重新配重平衡一次。
 
在這款錶上還有另一組每36秒旋轉一圈的快速陀飛輪,只是在雙軸陀飛輪的光芒下,原本在其他錶上就已經是耀眼主角的結構當場打成配角,話題性恐怕還不及動力分流用的差速齒輪組。而這正是頂級複雜功能錶的一大特點,在其他地方也許鋒芒畢露的特點,在這個舞台上卻成為非常昂貴的活動佈景。
 
HARRY WINSTONTourbillon de Histoire 3

技術資料: 

直徑65 x 45.9mm 18K白金與鋯合金(Zalium)錶殼轉盤時分指示、雙軸陀飛輪外圈指示秒鐘與儲能指示╱手上鍊機芯,雙軸陀飛輪及陀飛輪,手工倒角機板及橋板,雙軸陀飛輪外圈每120秒旋轉一圈,陀飛輪每36秒旋轉一圈,儲能50小時限量20只

撰文/林慶煇
攝影/劉信佑
資料提供/海瑞溫斯頓 (02)8752-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