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ITH 真力時 Elite Ultra Thin自動腕錶

May 19, 2011


提到ZENITH錶廠,許多錶迷的腦袋中的第一個聯想,就是傳奇的El Primero自動計時機芯;正由於本身傑出的設計,與經歷過特殊的遭遇,因此為人所津津樂道。但是ZENITH在機械錶復興不久後,也就是在1995年,推出了一枚基礎自動上鍊機芯——Elite,這枚優異的機芯,日後成為錶廠旗下大三針或是小三針的專用機芯,其衍生出的功能類型也相當繁多。在ZENITH的新總裁Jean-Frederic Dufour上任之後,廠方針對各系列錶款,展開調整的動作。其中針對Elite自動機芯,錶廠新增了Captain大三針與Ultra Thin小秒針兩大系列。新款的Ultra Thin系列,自然與錶款名稱相符,錶殼厚度僅有7.60mm,結合細膩的面盤質感,以及優雅的錶殼曲線,完美的呈現出錶款特色。

 
本次我們所介紹的Elite Ultra Thin自動腕錶,是廠方最新一代的小三針錶款,與先前ZENITH旗下的同類型錶款相比,錶款的造型與設計,明顯增添濃厚的復古風格,與廠方在50、60年代所推出的錶款非常類似,但是錶殼結構更為輕薄,這也是拜厚度僅有3.81mm的Elite 681機芯所賜。它比起石英錶革命之前,ZENITH所常用的Cal.2500系列機芯還要薄,所以錶殼厚度自然會降低。但是廠方沒有為了追求超薄,而省略錶殼本身的設計。錶殼兩側的錶耳結構,比照片看起來的還要堅固,表面採用直紋拉絲與亮面斜切拋光,配合末端的垂直切角,塑造出高質感的作工。錶殼的側面以及錶圈,皆使用亮面拋光處理,結合弧形的藍寶石水晶鏡面,展現與昔日錶款類似的風貌。

 
另外賦予本錶款濃厚復古色彩的關鍵,就在於面盤設計;許多50、60年代的錶款,面盤都呈現弧形的樣式,主要是為了符合錶殼與鏡面的結構。因為在當時,幾乎所有的腕錶都是以壓克力為鏡面材質,而圓拱形的結構能提供較佳的抗撞能力,所以面盤的邊緣與指針末端,也都修改為弧形設計。不過本款腕錶採用弧形藍寶石水晶鏡面,所以彎曲的程度並不如昔日的壓克力鏡面,但是廠方仍將面盤製造為弧形,增添復古意味。另外面盤採用銀色的放射飾紋,從不同角度的觀看,可以感受到細緻的面盤質感,這也是許多古董錶款偏愛的設計;而九點鐘位置的小秒針盤,採用四個方位的刻度指示,更是極為簡約的設計,雖然在精準校對時間上,會略有不便,但是並不影響實際配戴的結果。

 
而本只腕錶使用螺絲鎖入式的透明水晶底蓋設計,由於四顆螺絲位於錶耳邊緣,所以乍看之下,彷彿是使用壓入式底蓋。而底蓋的上方,有鐫刻ZENITH與ELITE的字樣,不過筆者認為兩者的字體似乎過大且單調,是略為可惜的地方。錶款內搭載的Elite 681自動機芯,其直徑為25.6mm,厚度為3.81mm,每小時震頻為28,800次,具有27顆紅寶石軸承與停秒裝置。機芯採用單一發條盒結構,具有超過50小時以上的動能,透過雙向上鍊系統,可以迅速的提供充沛動能。在新總裁上任之後,自動盤也都改為星型的鏤空圖樣,與品牌著名的星型商標相呼應。Elite是錶廠目前唯一的基礎自動機芯。雖然廠方未曾在這枚機芯上,添加過於複雜的功能模組,但是其發展的潛能絕對不在其他的自動機芯之下。

透過水晶底蓋,我們可以看到機芯的夾板,施以精美的環形日內瓦波紋,而自動盤與基板也分別使用日內瓦波紋以及魚鱗紋。在許多細小零件或是夾板的內側,也都有打磨處理,在同價位的錶款之中,算是毫不馬虎且物超所值,並展現專業製錶廠自信的一面。由於機芯採用類似3/4夾板的密閉式設計,因此只能看到擺輪游絲與自動一番車的結構,其他部分的輪系都隱沒在夾板下方。而Elite系列機芯皆採用環形三臂擺輪與螺紋微調裝置,結構簡單且易於調校。左側與自動盤連接的自動一番車,下方與雙向離合齒輪連接,可提供快速的上鍊效果。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可以發現自動盤的上鍊靈活度相當不錯,在快接近滿鍊狀態時,也不會遲滯。另外手上鍊結構,採用傳統的大小鋼輪設計,手動上鍊的效率非常迅速,所以昔日廠方也推出過Elite 650與655手上鍊機芯,主要是將自動盤與自動上鍊結構移除。


隨著新總裁的上任,ZENITH也推出了嶄新的系列錶款,因此在每一個小細節之上,都可發覺這些改變。其中大量使用的星型商標,是最容易發現的特色之一,
除了在面盤、錶冠與自動盤上都可看見之外,連不鏽鋼的針扣上都可發現;廠方還特地將Z的英文字,放置於星型商標的中央,如此巧妙的設計,可說是筆者最欣賞的改變。

錶款技術資料:
Elite Ultra Thin自動上鍊腕錶
型號:03.2010.681
直徑40mm 不鏽鋼材質 
時間指示
Elite 681自動上鍊機芯
50小時動力儲存,27顆紅寶石軸承
藍寶石水晶鏡面與透明底蓋
防水30米
參考價:NT$ 135,000

2011-05-19T12:45:00
撰文/陳韋仁 攝影/陳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