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要再做自製機芯了嗎?

Nov 28, 2016

ETA問題牽動了這十幾年來製錶業的發展,但隨著產業演變,這些發展有的也會回過頭來影響到ETA,老實說2020年以後他們會不會真的斷貨現在都還不能說沒有變數。
《Chronos Japan》11月號的特集是<克服了ETA的錶廠和供應商>。Chronos日本版自從2010年以來做過好幾次針對ETA停止對外供應機芯此一議題的專題,也就是所謂的「ETA 2010年問題」——之所以這麼稱呼是因為原本Swatch Group預定在2010年的時候完全終止提供機芯給外部廠商,不過後來在調停的結果下這個年限又延到2020年了,所以相關的討論也變成了「ETA 2020年問題」。雜誌上歷次專題都實際前往了多間瑞士當地的機芯和模組供應商,並且採訪業界相關人士,許多內容都是同為媒體但身在台灣的我們難得接觸到的(至少不是那麼大量有系統地接觸),所以每次我都會花時間仔細讀完。 
 
不過看到這期又做這個的時候第一時間我是有點納悶的,因為(據我所知)他們家第一次做這個題目是2010年的1月號,第二次是2015年的1月號,兩次之間隔了五年,然而從第二次到這期的第三次中間還不滿兩年,週期一下子縮短了一半以上;當然,也才三次而已談週期樣本數還太少,但事實是當第二次出來的時候我是滿懷著期待地覺得「喔!又做這個了」,但第三次我的反應是有點不耐煩地「蛤?怎麼又做這個」,從雜誌專題企劃的角度來看同性質的主題的確是重複得太頻繁了,從內容本身的角度來看也令人有點懷疑這兩年間產業的變化有大到值得再做一次嗎? 
 
話雖如此,文章我還是老老實實地讀完了,持平來說這次訪到的機芯廠,不論是過去報過的還是這次新取材的都仍然很有料,中間ETA2892跟Sellita SW300的拆解比較也很實用,不過整體而言也像我一開始質疑的,感覺從上一次的特集到這一次的之間業界並沒有太跳躍式的變化——發展當然是有的,也不小,不過基本上還是在上一次提示的方向上,新發生的趨勢並不多,而且編輯上收尾的總結有點弱,感覺就是看過了一堆各自獨立的錶廠介紹,卻沒有為讀者歸納出一個有系統地分析,所以整個特集讀完我的感覺是有點空虛的。 
 
有趣的是,就在我讀完這期後沒多久,鐘錶網站《A Blog to Watch》也刊出了一篇Ariel Adams在談ETA問題的文章。文章很長很長,而且開頭他花了不少篇幅在解釋製錶業貼牌、使用通用機芯的情形還有ETA問題的原委,基本上都是我已經知道的事,所以前半部我讀得很沒勁,不過看到後半部他開始分析的時候卻相當精彩。 
 
簡單來說他歸納出了一條錶界現狀的因果關係鏈,那整個流程是ETA停止供應通用機芯,品牌被迫研發自製機芯,但自製機芯的成本高,品牌必須提高售價,而更高的售價需要更高的行銷費用才推得動,這些都使得品牌的資金流動增加,在這個過程當中錶廠會面臨產能不足導致需要擴廠,而這又會進一步增加資金流動,連帶導致手錶再漲價,形成了一個不斷的循環;而這樣的循環會導致幾個結果,一是手錶的價格漲到消費者不願意買錶了,如果再碰到景氣不佳的話就會導致大量庫存,錶廠也會反過來出現生產過剩的情形,而這最終的結果就是這兩年錶界的現況。
 
這聽起來很慘,不過Ariel Adams這裡也提出了解法,他的想法就是不要再做自製機芯了,大家應該要回過頭去扶植幾個ETA之外的第三方通用機芯廠,重新恢復到過去跟供應廠合作的形式,不過這裡或許能增加一些個別性,機芯廠可以針對不同品牌生產特製的機芯,保持產品的多樣性,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全部都是2824、2892、或是他們的替代機。至於還要繼續生產自製機芯也可以,那就想辦法把機芯做得便宜點,而且要賣得便宜點,讓整個市場的資金回復正常的溫度。 
 
文章中還提到了一些銷售面的部分,不過這一塊就留給大家自行細讀了(也很精彩),重點是這篇結論中提到的解法很多已經正在發生了,第三方機芯廠(Sellita、Miyota)、客製化的通用機芯(Regence Production)或是低成本的自製機芯(嗯,這個就不好意思舉例了,不過不少)現在都在發展當中,更有意思的是不少證據都可以在一開始提到Chronos的特集中找到例子,彷彿Ariel Adams的這篇文章就是那篇特輯的結論似的。
 
 錶界現在正處在一個混屯的狀態,一方面我們聽到店家和品牌叫苦連天,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多得連名字都來不及記的小廠(小,但未必便宜)前仆後繼地出現,這顯示出業界的各個板塊——大品牌和小品牌、賣錶人和買錶人,彼此之間是存在著斷層的,而如何溝通這個落差,除了品牌得學會聆聽之外,媒體在這中間能扮演多少橋樑的角色我認為也有一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