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大家都還在讀紙本新聞稿的年代

May 16, 2016

不只新聞資料電子化,連這些電子檔的儲存媒介也是日新月異,從光碟進化到隨身碟以後,現在有愈來愈多品牌是直接提供雲端載點了。
之前也是在本站的專欄讀到一位前輩聊起這些年來錶展資訊流通情形的變化。由於這位前輩比我資深許多年,因此他所提及的變化當中前半段我幾乎完全沒經歷過,用他的話來說,我已經是屬於後半段「幸福」的那個世代了(而且愈來愈幸福)。儘管沒機會經歷到那個新錶情報還相當「手工業式」的那個時期,不過入行也有一段時間了,聽人家聊起這種業界運作方式的變化我也有我自己的一份感觸。 
 
記得當年我剛入行的時候,寫文章讀的新聞稿多半是紙本的——當然那時的新聞稿也有電子檔,而現在品牌發稿同樣會有紙本,不過那個時候我跟我的同事都還是習慣讀實體的資料,要寫一堆錶的時候桌上就會堆滿一堆資料,完全是一個類比式作業的情景;直到我自己也帶過幾輪新人以後,有一天才忽然發覺現在新同事寫稿都直接開電子版的新聞稿了,桌上的那堆資料也改成堆在電腦桌面,當時我對這個世代衝擊還有點感慨,沒想到再過幾年之後連我自己也不看紙本資料了,時代正式完全數位化。 
 
我自己應該算是在這個產業由類比轉向數位的尾聲入行的,不過偶爾查找一些舊資料的時候還是會看到不少類比時代的痕跡,比方說在彩色列印還不普及(品質也還不夠好)的時期,品牌發稿的紙本上只有文字,圖片的部份是真正沖印出來的照片,甚至再早幾年連雜誌社做稿也還沒全面數位化,品牌提供的圖片檔案還有直接附上正片的,當挖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實在是很佩服當年前輩們是怎麼完稿的。 
 
新聞稿的文字本身也是,剛開始寫稿的時候只要是稍微二線的牌子或是沒那麼熱門的款式,品牌提供的資料往往不會有中文翻譯,所以那個時候一次錶展報導寫下來常常得讀上大量的原文資料,品牌的官方網站也是,語言選項裡會有中文的少之又少。不過這個現象在短短幾年之內有了大幅的改變,品牌的新聞稿和官網紛紛中文化,甚至連我自己也接過不少這種翻譯案,而促成這個趨勢的理由不可諱言,主要還是因為中國市場的快速成長所導致,某個程度身在台灣的我們也算是受惠的一群。 
 
提到品牌官網也是一個變化頗為顯著的媒介,記得以前即便是在錶展結束的一兩個月後還是有不少品牌沒將新款的資料更新上去,這就好像Apple在發表了iPhone 6S之後官網上卻還只找得到iPhone 6一樣,在數位時代幾乎是難以想像的事,這裡就不得不承認高級錶產業的確是個反應遲緩的業種。不過這個現象如今也已經不復存在(至少大部分的牌子是),品牌的官網幾乎都愈做愈好,訊息的更新也夠快速,甚至連勞力士這種木訥的品牌現在也會趁錶展前在網站上玩一天公佈一張圖的這種倒數了,至此錶界終於懂得掌握數位行銷這項工具了(雖然還有不少進步空間)。
 
 儘管時常我還是會覺得自己像個菜鳥一樣什麼都不懂,但即便如此,從我入行到今天,這個產業的風景畢竟還是大不相同了,而從我自己經歷到改變看來,現在的錶迷真的是比較幸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