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用就好的瑞士機芯

Oct 26, 2015

振頻36,000擺的手錶,數量最多的年代在1960年代,已經是快六十年前的事了,為什麼高振頻錶後來式微?到底要振頻多快的錶才符合現代人的需求?這不僅是手錶廠商的事,也是手錶消費者偶爾應該關心的事。
機械機芯在最近二十年來有不少改進;但在這之前,變動極少,幾乎都停滯在1970年代。事實上,也就是在石英革命把瑞士機械錶業一舉打垮的那一陣子。而後機械錶面臨的狀態究竟是萎縮、停滯還是其他,其實挺難說的,就像長儲能錶直到這十年才漸漸多起來,事實上,整個瑞士機械錶業,幾乎都還停留在以286機芯跑Windows 10的年代。發條只是裡面的一小部份,我們不妨看看其他重要的零組件,又有哪些不合時宜之處。 
 
大約也在前幾年,因為矽游絲以及獨特的磁力受石協助之下,BREGUET寶璣推出了VPH達到72,000擺的高振頻錶,在那之前,市面上所有的機械錶款,最高的振頻大約就是36,000擺,即使在寶璣這款高振頻「實驗性錶款」推出之後,從36,000擺到72,000擺之間有其他的選擇嗎?沒有。相信各位一定知道最有名的36,000擺錶款是ZENITH推出的El Primero自動上鍊機芯,早在1969年,它就推出振頻這麼高的計時碼錶,事實上,在它之前,AS、CITIZEN、ETA、GP、LONGINES、PIAGET、SEIKO等牌子都推出過同樣高振頻的錶,當然,在石英革命與幾十年的機械錶停滯之後,這些機芯基本上都已經退出市場了。
 
高振頻錶退出市場有其道理,因為機械錶其實不需要準到像石英錶一樣;而一般的錶殼及維修狀態,也沒有辦法提供給它夠好的工作環境。這也是為什麼在1960年代市面上會出現36,000的高振頻錶,但到1980年代就幾乎再不復見的道理。因為石英錶沒出現以前,大家會希望機械錶能有多準就有多準,而在石英錶出現以後,要求機械錶擁有傲視天下的準度,簡直是頭殼壞掉。當然,即使到現在,仍然有業者希望開發出超級準的機械錶,但這要看的是十年二十年,而不是一年兩年,路要走久了才知道輸贏。
 
卡地亞今年推出的新作品,機芯正面以德國銀打造,背面用上更強韌的鈦合金,選材完全因為需求而設,但現代錶裡擁有這等選材能力的作品非常罕見。

另外,從A LANGE & SÖHNE.朗格錶復出之後,大家漸漸知道有一種名叫「德國銀」的材料,被德國高級錶所愛用。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這種合金又被稱為鎳銀合金,有趣的是它的兩個俗名裡都提到「銀」,但它卻不含任何的銀,它可以說是一種用來仿傚「銀」的合金,事實上,它的正確名稱應該叫做白銅(60%銅+20%鎳+20%鋅),事實上愛用白銅的錶業,不只是德國人,還有曾經威脅了瑞士錶的美國製錶業者。美國的製錶業是最早把大量生產帶進產業的人,在十九世紀後期,美國錶的成本與品質明顯高出瑞士錶一大截(同樣成本下的產品品質),主要就是產業形態不同造成。而德國銀正是這個時期之後的美國錶最愛使用的機芯材質,理由很簡單,它很容易就能達到高精度,而原料的價格對美國業者來說,並不算太高。
 
但在瑞士就不是這麼一回事,白銅材質明顯比黃銅更適合用於機板材質,但黃銅只要製作時依製正確的精度,同時在外層鍍上足夠的貴金屬或是銠,就能達到廠商開出的產品精度,那麼又何必特地去更換材質,達成不一定有實效的進步呢?
 
許多研發機芯的廠都是老廠,要更改老廠的製程,不知道要耗去多少的資金,因此許多破例採用新材質的錶廠,毫無疑問會是新的廠、或新的工作室、實驗室,這些更換材質的廠,就沒有一家會是老廠。老廠生產的產品只要足敷目前需求,就有存在的價值,事實上,這些廠也都經歷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演變,但很明顯目前的市場以及供應鍊裡不需要老廠做出太大的改革,因此只要產品能達到目前要求的精確度,就沒有改革的必要。
 
要讓新技術或是新材質更普及都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消費者真正地要求產品擁有足夠的技術及材質質量。但問題來了,如果一支手機功能性不足,很快就會被市場發現,但一枚機械錶在什麼情況下叫做功能性不足,恐怕就是件需要嚴重規劃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