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後Apple Watch真的就只能收抽屜了嗎?實測篇.下

Aug 31, 2015

Apple Watch雖然有滿滿一桌面的功能,但其實我常用的只有其中三、五種。
(承上)最後要談的應該是最重要、但對我們來說或許也是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性。在實際使用前我對smart watch的實用性有很複雜的感覺,一方面我質疑像這種手機的延伸設備究竟能帶來多少便利,但另一方面我也好奇它會不會給我一個驚喜。實際試戴了一週一後,姑且說我覺得它還滿好玩的;即時訊息的部分是我覺得最實用的一塊,手機中有許多時不時會跳出來的訊息,比如說是簡訊、email、新聞頭條或是待辦事項,如果你跟我一樣頻繁地會收到這些通知的話,用手錶查看的確是比掏手機方便得多——別小看這一點點動作的差別,那心理上的感覺真的有差。
 
不過說它方便也僅止於是「查看」這些訊息,如果要處理這些訊息(像是回簡訊)的話smart watch就顯得很不好用了,輸入文字麻煩固然是不在話下,另一方面你還得要考量到手錶的操作一定要用到兩隻手,一隻戴一隻操作,相形之下手機大部分的操作都可以單手完成,這讓smart watch的所謂「方便」產生了一個斷層,到查看為止它的確是很方便,比手機還方便,但一旦需要操作的時候就變得相當不便,如果一隻手有提個包包什麼的話連按個鈕都嫌麻煩,這種先天上的限制讓這種設備真正的能耐實際上只能發揮一小部分。
 
體能監測是一開始大家對Apple Watch寄與厚望功能之一,不過這點我在使用上卻碰到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以我的生活型態,手錶(不論是不是智慧錶)根本很少會持續配戴超過6個小時,甚至連累積配戴時間一天也不會超過8小時,這讓體能監測無法收集到完整、甚至是足夠的數據,這樣的監測很難發揮真正的效用。當然你也許會說我SOHO的作息方式對一般人不具代表性,但即使是以前我當上班族的時候,到了座位上也是第一時間就把錶脫下來——而且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習慣,這樣子一天下來仍然累積不到夠長的配戴時間。無論如何體能監測對我來說存在著很大的盲點,也許我的使用方式不夠普遍性,不過習慣跟我類似的人還是可以參考一下。 
 
仔細想想smart watch的出現其實是跟智慧型設備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不論是手機還是tablet的螢幕/操作區基本上都是愈做愈大,但智慧錶卻是一口氣將螢幕大小拉回了傳統手機時代,因此設計師和工程師處理功能和操作介面上的邏輯勢必會面臨到很多矛盾。而且當同一件事情用不同設備都可以完成的時候,人類的慣性就成了一個很有趣現象。你可能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明明走兩步就能到書桌前打開電腦,卻還是選擇坐在沙發上用相對不好用的手機回完一封email,戴智慧錶也是一樣,有些事情你明明知道掏出手機來三兩下就可以解決了,但一旦你在手錶上開了個頭就會忍不住想要在手錶上完成它,結果是徒然增加了一次挫折的使用經驗。 綜合個人的實測心得,我姑且說Apple Watch是一個功能其實不少,但實際上好用、常用的只有其中一小部分的設備。如果是原本沒有戴錶習慣的人,我大概是不會為了這一點方便就又開始戴錶,至於像我們這種對手錶有很多非理性堅持的人更是不太可能因此而叛教,到頭來它最大的價值恐怕還是作為一件時髦玩物了——說真的,帶著它走在路上受到的注目跟戴GS的時候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雖然我會比較珍惜戴GS時接受到的目光)。不過有鑒於查看即時訊息很方便這點,忽然我覺得IWC和萬寶龍的智慧型錶帶還滿有搞頭的,前提是要怎麼融入傳統手錶的風格可能還要再花點功夫;反過來說,如果蘋果也轉而研發智慧錶帶、而不是整支智慧錶的話說不定還比較有賣點,至少這個我更有可能真的拿起來用,而不是抱著做測試的心情戴個三五天。 
 
那麼回到這三篇的標題,Apple Watch在我手上真的只有一週的壽命嗎?這麼說吧,儘管我老老實實地戴了一個星期,但從第一天開始我就已經在懷念我原本的手錶了。小時候我們看到的未來想像圖常常有所謂的未來人穿著金屬光澤的緊身衣,但事實時三十年後西裝還是沒有任何要被淘汰的跡象,再過三十年應該也不會,儘管你告訴我那套緊身衣可以常保26度的溫度而且還能防水防火防MERS,但我還是寧可冒著滿頭大汗在八月天穿著整套西裝去赴一個我重視的約會,對我來說這就是smart watch和傳統手錶的差別。所以在我寫完這篇文章以後我就要把這支Apple Watch打包還我朋友了,而在這之前,它已經在我的書桌上躺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