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身與得體

Jan 20, 2014

最近我開始覺得工程師才是最能象徵IWC的系列,因為Pilot以軍錶來說已經變得太高貴了,葡萄牙的話又覺得dressing watch好像還有更多選擇,相形之下工程師搞不好才是最符合品牌風格的一支。
卡地亞去年度的神祕錶前一陣子已經擺進專賣店的櫥窗了,最近跟一個朋友路過看到了,在贊歎它好漂亮之餘我們卻同時想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像這樣的設計擺在架上好看,戴在手上應該就沒那麼浪漫了,尤其當它的藍寶石鏡面底下透出來的是一隻毛茸茸的手腕。如果由白皮膚的女孩子戴起來應該會滿性感的,雖然這款基本上算是男錶,不過我想卡地亞應該是根本迴避掉這個問題了,畢竟神祕錶原本就是一個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的作品。 
 
這幾年我對男人的穿搭歸納出一套哲學,簡單來說就是合身和得體,如果行有餘力的話再來談風格;其實我認為我這套哲學不只是穿搭,基本上也適用於做人處世,不過這裡不要扯太遠,我們講戴錶就好了。今天市場上大錶仍然算是主流,儘管經過中國市場的沖洗之後有稍微向下修正,不過平均錶徑仍然落在42mm左右。這個尺寸我認為對亞洲人來說是差不多在及格邊緣,如果是休閒的款式,錶殼和錶耳設計得宜的話戴起來應該還不突兀,不過如果是dressing watch的話最好還是不要超過40mm,除非它真的很薄,總之就是不要讓襯衫的袖口蓋不住。不過我覺得時下台灣人戴錶在這點分寸上掌握得不是很好,說來我們做媒體的也有責任,也許是因為我們一天到晚在講大錶潮大錶潮,好像搞得大家都以為不戴到44mm以上就落伍了,但事實是這麼大的錶在亞洲是很挑人戴的,像我有個朋友超過180打籃球的戴百年靈賓利就剛剛好,同一隻錶綁在我手上卻像個小丑。日本人在五六年前就已經開始強調所謂的"just size"了,他們很清楚當時錶界的主流和自己體型的極限是有落差的,所以那幾年在日本雜誌上一些當紅的款式不見得會被放得很大,反而是一些沒那麼熱門的中型錶款還能博得更多版面。 
 
再來是得體。這裡指的不只是穿西裝的時候不要戴運動錶而已,而是要更精確地掌握自己和手錶的「格」。像是我最近很要一隻卡地亞的Tank LC,可是我告誡自己四十歲以前不要碰這款,因為我覺得這款是需要些年紀和歷練才撐得起來的,即使現在的我戴了也戴不出Tank LC真正的味道,而那味道才是我希望藉由它達到的境界。一種人戴一種錶,難就難在搞清楚自己是哪種人,搞清楚錶是哪種錶。可惜的是,大部份我們在介紹錶的時候沒辦法把這種觀念放進去,像是沛納海應該是什麼人戴的,工程師又應該是什麼人戴的,這種話說多了像是風花雪月,老在提也很不專業。不過我還是主張買錶在價位、功能和外型之外也應該多瞭解一下品牌的文化,看看國外都是些什麼人在戴這些錶,而自己跟那些人一不一樣,或是想不想成為那樣。至於搞清楚自己是哪種人,那就還是得靠自己的修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