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古董鐘錶協會理事長沈子愷 : 藏遍天下知音幾人

Jun 6, 2017

沈子愷 台灣古董鐘錶協會理事長、沈記珠寶副總經理
 
台灣古董鐘錶協會理事長沈子愷先生,收藏手錶有20年左右歷史,屬於台灣較早接觸頂級手錶的一群,收藏手錶不但是他的嗜好,更成為他試圖推廣的休閒活動,不但怡情養性,更可以廣結善緣;沈先生說道,「每個人對事情與東西有不同的看法,在與同好分享收藏心得或是公開演講的互動過程當中,自己得到的啟發與寶貴的經驗,遠遠超出想像」。
 
系統性收藏是沈先生最令人吃驚之處,數量可觀的藏品依年份、品牌或類型分別裝在不同的訂製木盒裡,隨時都能找出珍愛的作品玩賞。
 
開始把手錶收藏視為樂趣的理由:「我相信一般人,大概都跟我一樣,從勞力士開始」。
 
讓沈先生後來愛錶如性命的第一次接觸,就始於他父親送他的錶。「最早就是我高中畢業,上大學那一年,父親給我一只勞力士,其實我一點都不會想戴它,因為它已經歷盡滄桑,年輕人哪會覺得這個錶有什麼好看,那時候戴一只卡西歐就很好用,又輕又能上山下海」;但他的尊翁覺得奇怪,送他的錶為什麼沒戴,隨口問了一句。等到沈先生真正戴起父親送的錶,卻常遇到旁人覺得像他這麼年輕的小伙子戴這只錶過份炫耀。然而,對沈先生來說,它就是充滿歲月痕跡、不鏽鋼殼的手錶,到底有什麼特別?
 
 
懷錶啟迪了沈先生鐘錶收藏之路,也因為與教授交流懷錶心得,讓他學習會計課程之路格外順遂。
 
於是他就請教於相識的鐘錶維修師傅,問這只不鏽鋼錶究竟神奇在什麼地方,師傅簡單地說:「機芯好」。寥寥幾字引發了年輕沈子愷的好奇心;他買了一些便宜的機械錶來拆(編按:幸好沈先生不是把父親送他的勞力士給拆了,從這裡也可以略知沈先生週到謹慎的思路)。從此他察覺鐘錶之美,不僅在於外在是不是看來華美,還必須有完美運作、注重細節的內在。也因為能夠自己拆錶,沈先生自認在收藏鐘錶的路上,省了不少的冤枉路。
 
部份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懷錶;沈先生一臉羞赧說:「年紀大了,錶又多,雖然貼標簽不好看,但這樣才不會忘記。」
 
大學主修會計,培養出沈先生清晰的數字概念;求學之路上,鐘錶居然也是助他打破難關險阻的重要法寶。會計課程枯燥乏味,修習過程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無聊的,沈先生不諱言,他的成績平平;正巧他遇到的教授是一位鐘錶收藏家,兩人因為鐘錶收集交換許多心得,連帶讓他的會計課程也受惠:教授經常找他推測鐘錶的年份、鑑別寶石的真假,當然在會計學科上,沈先生遇到難行之處,教授也是傾囊相授。
 
18世紀的雙層殼懷錶,金雕錶殼光芒四射,今日罕見的鎏金機板、芝麻鍊、單層機板及英國式槓桿擒縱都讓人心嚮往之。
 
古人有云,少年聽雨歌樓上;但沈先生的青年時期並非如此,反而過得非常精實。會計及企管相關課程之外,他同時也在美國修習美國寶石學院(GIA)修習寶石鑑定師課程,回台灣之後順利取得了GIA台灣寶石鑑定師的執照,這才是他的本質學能,也是讓他持續豐富歷史上不同時期鐘錶收藏的經濟來源。
 
相較於絕大多數錶迷,沈先生對鐘錶的興趣,毋寧說是對鐘錶發展史與鐘錶結構的痴迷。
 

 

繼續閱讀...

名人藏寶閣 | 台灣古董鐘錶協會理事長 沈子愷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