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中價位錶款要看哪些地方?

Nov 4, 2013

錶殼的大型化已經到了我們要開始注意「重心」這個問題的時候了嗎?

11月號《Chronos Japan》的特集講的是中價位錶款。老實說連續幾期他們家的特集我都覺得不太有趣,當然中間卡了兩個錶展的特報,而錶展報來報去就是那個樣子,雖然說來是非戰之罪,不過事實是我已經有幾期沒興趣把它們的特集好好讀完了。不過這次的真的很好看。 

 
其實像這種斤斤計較的細節評測原本就是日本人的強項,而這次的主題:中價位錶款,也的確是現在最值得討論的主題之一,是以整篇特集我是讀得津津有味。報導首先定義出所謂的中價位到底是落在哪裡;這裡他們將整個中價位又分成「中高(upper middle)」和「中(middle)」,而具體的價格帶換成台幣分別是15-30萬和7.5-15萬。把中價位又拆成兩截一開始我覺得沒什麼必要,不過看到這個數字之後我得承認是有點道理,因為要把它的低端劃入低價位、或是高端劃入高價位都不太妥當,但是全部分成一類又覺得裡頭的上下落差有點大,拆成兩截的確比較符合市場的實際狀況。 
 
整篇報導的主軸是近年中價位錶款的品質大幅提升,而提升的原因來自製造技術的進步——主要是多軸CNC機具的普及,讓錶殼等等外裝的加工品質得以上看高價位錶款的水準。這點基本上跟我的觀察相同,不過之前我注意到的是低價位錶款加工品質的提升;其實高端的製造技術一旦普及了中低價位原本就都是受惠的一群,不過中價位的產品在設計等等其他方面投入的成本更高,成品的品質自然就更具競爭力。 
 
接下來報導就從外觀、實際佩戴等等不同方面,將錶款化整為零地一一剖析,點出時下中價位錶款具體的進步之處。這個部份是整篇報導我看得最佩服的地方,就像前面說過的,細節評測原本就是日本人的強項,而這裡他們舉出來的有些檢測項目,老實說是我過去從來沒想到過的。像是他們提到了錶身的重心位置,如果錶身的重心較低(較接近錶背),錶戴在手上就比較不會亂甩,是除了錶殼大小和錶耳形狀之外另一個決定錶款貼手程度的條件。這個部份是以前我從來沒有注意過的,要說他們無聊沒事找事嘛,好像有那麼一點,不過仔細想想似乎也有些道理,尤其在錶愈做愈大、愈做愈厚的今天,總之以後拿到錶的時候我會多注意這一點的。 還有像是鍊節固定的方式也是一點,這裡提到鍊帶用來增減的鍊節,過去在中價位的錶款多半是用針軸固定的,要到高價位的錶款才會用螺絲固定,不過現在有愈來愈多中價位錶也開始用螺絲固定了,而理由是現在的錶愈來愈重了,要用螺絲固定才比較牢靠。這點也是以前我沒注意過的,聽起來也好像有點道理,總之以後看錶的時候又多了一個check point了。 
 
整篇報導對所謂中價位錶款的現狀所作的解析,即使有些可能是想太多,不過還是滿值得一讀的,而對我來說,讀這篇報導的另一個樂趣是,讀到一半你會想把書丟到一邊,跑去檢查你的錶符不符合那些過去你從來沒注意過的條件,如果有的話,老實說,會有種那錢花得還滿值得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