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方便越沒時間

Dec 22, 2012

MB&F與獨立製錶師Stepan Sarpaneva合作,以HM3為基礎,成就出Moon Machine,Stepan Sarpaneva不僅設計外型,更進一步修改原先的HM3自動盤結構,加裝月相機制。

還記得訪問江詩丹頓的創意總監Christian Selmoni時,過程中請他畫了個他心目中的夢想錶款,畫出來的作品,又是三問、又是跳時、還是機械數位顯示分鐘等等,他說這是他個人的喜好,自然不太像江詩丹頓,不過,因為太過複雜,有可能研發出來嗎?心想,應該不是做不出來,而是沒那麼長的時間來研發吧!

比起五十或一百年前,其實現在的科技實在發達很多,例如在生活上,人與人不一定非得見面,有手機、有EMAIL、有視訊、有MSN,甚至時下的What’s App,隨時傳訊、即通即知;也有飛機、高速列車,例如中國京滬高速鐵路,從北京到上海只要四個多小時;從筆電到火紅的IPAD與平板電腦,便於攜帶,隨時隨地上網處理庶務,甚至還有雲端儲存空間,連USB都省了,但感覺,好像我們更沒時間。

成軍不久的HYT,非常大膽地利用「液體」作為時間指示,H1錶款概念由2002年開始發想,利用兩枚風箱似的幫浦對以特殊玻璃製作的細膩導管內的兩種顏色液體施加不同壓力,讓液體能夠夠指示出正確時間。

因為方便,同樣的時間可以做更多事,因為快速,思考事情的時間卻更少,就連製錶的速度,雖然比起其他領域的時間已經算慢,但比起百年前,也實在快了許多。過去的製錶師,其實正業多不是製錶,而是在冬天農田無法耕作時,才在閣樓上想著:要怎樣把一支懷錶造好?以前製錶可沒有什麼參考書,工具也少的可憐,從齒輪零件、機芯結構等等,一切從無到有,可能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好不容易才把一支懷錶做出來。現在呢?有了新穎的設備、專業的素養、綿密的製造網絡,但卻還是從古代的設計找靈感、挖寶藏,為什麼?沒別的原因,就是這樣比較快罷了!

儘管製錶師在今日,沒可能像以前靠務農維生,如果要發行全世界,更需要龐大的資金為後盾,但至少還有一些獨立製錶師願意以少量的作品,換取分毫夢想的創立,而且看見這些作品,比起大型品牌,總是能讓人有更多驚喜。

CHRISTOPHE CLARET全新的X-Trem-1突破既定概念,將磁力運用於腕錶中,以單向的磁鐵控制兩枚小鋼珠移動,作為時間指示之用,展現出神入化的大膽想法。

不論是著名的製錶師Guilio Papi,或是現今當紅的獨立製錶品牌創辦人Maximilian Busser都曾表示,現今的手錶應該無法超越過去懷錶發明的範疇,即使有變化,也是從過去的設計所衍生出來。或許鐘錶發展真的是到了極限吧?也或許是對機械製錶有太多的天真期待,亦可能是每年看了超過幾百隻錶後產生出的反向思考,總覺得會有那麼一天、有一個人,能夠像當初發明陀飛輪的寶璣大師,或是發明馬式擒縱的Thomas Mudge,或歷史上那些其他奇形怪狀擒縱器已不可考的發明家,可以改變現今製錶的既有邏輯與思考。而那一天,應該還要很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