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寶貝:時區

Nov 16, 2011

很多時區的錶,時區不是萬能,沒有時區卻是萬萬不能。

今天看到一只很多時區的錶。

時區是西方傳過來的名詞,翻翻工具書或是上網搜尋資料,很容易可以找到它的由來。在人的行動速度受制於人力或是獸力的時候,有沒有時區並不重要,除非在神話故事裡:中國的山海經裡有夸父追日的故事,故事說啥我已不復記憶,但我知道夸父追太陽追了非常久,似乎不是在一天裡追到半路陣亡,於是我們知道,夸父跑得非常快,很有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速度感。

在實體世界裡,如果物體沒有日行千里的移動速度,時區幾乎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但這只是交通上;在通訊上就不是如此,電波的速度就不是日行千里趕得上的,有了時區,就比較容易知道電報、電話、電腦或是網路的另外一頭,到底是白天還是黑夜,雖然不一定準,但起碼有參考的價值。回到一個半世紀前,時區畢竟在1884年召開的華盛頓子午線會議上,在政治強權的「協助」下制定了出來。倘若當時沒有訂下時區及標準時間,在通訊及交通發達之後,也會因為更迫切的實際需要,讓世界各國聚會商議,但標準時間會在哪裡就很難說。所有國家都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在中世紀,西方的科學家們甚至認為地球是中心、太陽繞著地球旋轉,不知道是否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倘是如此,不知時區會是怎麼規劃。

時區有理論時區與法定時區,目前的理論時區就是把地球當做一個圓球,從某一條端點分別是南北極,沿著地球表面的虛擬直線開始(目前是通過格林威治的這條,名字看來飽讀詩書,叫「本初子午線」),向東或向西每15度就是一個不同的理論時區;法定時區則是因為各國的疆域、公權力能達到的地方不同,而會適度地修改國界內領土適用的時區。今年俄羅斯總統才宣佈全境要改用另一個時區,讓不少製作手錶的品牌手忙腳亂。

今年江詩丹頓出了一只有37個時區的錶,說實話,一聽到把我嚇了一跳;從來我不知道這世界上有這麼多時區。原來還有很多時區與標準時間相差的時間未必是整點,還可能差半小時或是十五分鐘。我也從來沒有認真數過世界時區錶上到底有多少城市的名稱,更不會想到居然要用到37個城市名才夠。其實以目前的科技,要把世界分成一百個時區也不會是問題,只是有沒有必要而已;告訴別人我所在的位置是GMT ± x(x<12)大致上已經夠用。

錶廠可不一定這麼想,能與眾不同,就代表銷售的機會,何妨一試。所以手錶上的時區由24個慢慢向上挺進。除此之外,頂級名錶本來就只為少數人服務,它不為普羅大眾存在,它敢與眾不同,說不定正迎合潛在客戶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