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KO精工品牌故事

Nov 25, 2012

SEIKO精工錶廠

SEIKO精工的創辦人服部金太郎生於1859年。距今130年前的1881年,服部金太郎在東京開設了服部時計店,是為SEIKO的前身。一開始服部時計店的業務主要是進口和修理外國鐘錶,直到1892年他們成立了精工舍(Seikosha)才開始跨足鐘錶生產,這也是SEIKO之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有別於當時日本其他的鐘錶廠多半採用水平分工,精工舍很早就開始了完全自製的垂直生產,不但會去歐美採購設備,甚至還能自行研發設備,是以到了二十世紀初年,精工舍已經是日本第一的鐘錶廠了。二十世紀的前半葉,SEIKO經歷了關東大地震(1923年)和兩次世界大戰,硬體設備和公司的經營幾度遭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每次他們都能很快地從災後重建。二戰後日本的重建方針是優先復興民生產業,在國家政策的輔助下,戰後的SEIKO突飛猛進,許多重要的發明和產品線都在這個時期陸續誕生。

SEIKO精工錶廠

六〇年代是SEIKO的關鍵十年:1960年推出了未來最能夠代表SEIKO的Grand Seiko,1968年橫掃瑞士天文台競賽,1969年和BREITLING、HEUER和ZENITH等等幾個品牌同時推出了世界最早的自動上鍊計時碼 錶,同年還發表了顛覆鐘錶業界、甚至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明石英錶。石英錶具有更高的精度,卻只要更低的成本,對傳統勞力密集的機械錶來說是一項毀滅性 的產品,是以到了七〇年代日本的平價石英錶遍及全世界,瑞士的許多錶廠從此一蹶不振。不過相對地,石英錶也是一項附加價值較低的產品,為了兼顧高價位的市 場,SEIKO持續有在推出高級錶的產品,像是CREDOR就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製錶專業的部份SEIKO也不斷地有在研發新技術,像是利用自動盤為石 英錶充電的Kinetic,或是半機械、半石英的Spring Drive;尤其是Spring Drive,它保留了機械錶的基本結構,卻將擒縱器換成了石英,讓腕錶兼具了二者的優點,如今已經成了SEIKO繼石英錶之後最具代表性的技術。

SEIKO精工珍貴的歷史文件與產品展示區

九〇年代高級錶市場復甦,SEIKO也積極投入這個一度被他們摧毀了的戰場,首先他們在八〇年代末重新開啓了一度沈寂的Grand Seiko,接著在九〇年代末再次投入機械錶的生產,往後的十幾年間SEIKO的發展就是一連串高級化和國際化的過程,其間它們甚至開始研發高階複雜功 能,像是2006年的CREDOR小自鳴錶、2008年的「睿智」以及2011年的三問錶都是相當有突破性的產品。2009年SEIKO正式宣布開始將他 們的高價位產品線推向國際,並且配合此一策略重整全系列的產品線,力求海外市場能夠跟日本國內市場同步。為此SEIKO還特地推出了全新的系列 Ananta,此一系列刻意採用了許多對西方人而言相當討好的東方語彙,設計上也迎合西方(尤其是北美)市場口味的做法,並且以此來整合SEIKO原本多 頭馬車的中價位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