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詩丹頓 VACHERON CONSTANTIN Patrimony

鐘錶設計的反烏托邦

Jul 3, 2020

江詩丹頓 VACHERON CONSTANTIN Patrimony
江詩丹頓的Patrimony其實遵守了嚴格的設計規範,幾乎每個部件的寸法都是依照黃金比例制訂出來的。

提到鐘錶的黃金比例有的人會想到Lange 1的面盤,有的人會想到PP的Ellipse,不過江詩丹頓VACHERON CONSTANTIN的外裝設計相形之下似乎就很少人提到了。很早以前我就讀到過一段資料,說VC錶款時分針的長度基本上都固定是1:1.6,也就是所謂的黃金比例,後來我又發現不只是指針,包含他們的錶圈寬度:錶耳寬度、錶耳間距:錶徑、乃至於錶冠直徑:錶殼厚度等等地方的寸法其實也都有遵守1:1.6的規範——事實上還有更多地方也都是,不過那些用文字描述起來太囉唆了,這次先按下不表。這可能是我聽過最嚴格的鐘錶設計規範了,當然我認為VC除了Patrimony這些最經典的正裝錶之外未必所有的款式都照這套規範走,但即便如此,一間錶廠能夠對設計這件事那麼有紀律,看在一個偏執狂眼中還是感到相當佩服。

每每細看一支錶我總會挑出一些我認為「應該做到」而沒做到的瑕疵,比如說時針末端「應該」要剛剛好切齊時標內緣、分針或秒針末端「應該」要剛剛好切齊刻度內緣,諸如此類。會有這些要求固然是出自提升視認性,但確保整個錶面的整飭也是這些堅持背後重要的美學因素。老實說目前市面上的產品有在認真遵守這些規範的產品並不算多,一方面這套規範未必放諸四海皆準,另一方面也不是每個設計師/錶廠都很在意這種事,再加上有些錶款的指針根本是模組化的既製品,一開始就由不得你挑三揀四,反映在最終產品上自然就是什麼樣的比例都有了。

想像一下,如果一項不差地遵守這些規範,或許我們可以設計出一支完美的錶款:時分針先用1:1.6下去抓,再用指針末端的位置訂出時標和刻度的長度位置,有了這些就可以定義出錶面的大小,如果再參考VC的黃金律的話連錶圈錶耳的尺寸也都算得出來,照這樣來跑整支錶的寸法理論上就可以得到一個完美的設計。剛想通這一點的時候我興奮得手都抖了,不過轉念一想,如果每支錶都照著這些我們認為「應該做到」的規範來設計的話,那結果就是每支錶都長得一模一樣了;從古至今的反烏托邦作品都不斷地在提醒我們:絕對完美的世界其實很無聊,而我這套偏激的設計理論光是在腦中模擬了一下就印證了這點。

有次我在公車上斜眼瞄到隔壁阿伯戴了一支好像很厲害的錶,但它就是一支簡簡單單經典到不行的正裝錶,所以我差不多花了一站的時間才確定那是哪個牌子。我對這次經驗很有感觸,因為那明明是個我很喜歡的牌子,但即便如此它「經典」的錶面配置卻徹底抹煞了錶款的個性,讓我就算近在咫尺也難以辨識,所謂完美的設計竟然是帶來這樣的結果令人既驚訝又沮喪。

鐘錶設計的百花齊放未必是出自對「一元化的完美」的反動,它也有可能是設計師的粗心和生產體系的惡習造成的結果,但無論如它們最終都導向了今天市場這個有點混亂、也有點可愛的現狀。「完美」是因為有「不完美」的存在才突顯出它的價值,而所謂完美的價值也只是眾多價值中的一種,並不是人人都樂於追隨,或是「應該」追隨。

講到這裡忽然覺得鐘錶市場好像是個野生動物園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