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Basel時代」下的鐘錶線記者

Dec 24, 2019

當初我為了紀錄各家品牌退出Baselworld的時序所開的檔案取名叫”Basel-exit”,用英國脫歐叫Brexit的邏輯來看應該可以縮寫成”Basexit”(笑)。

2019 ”Basexit”
04/14-Breitling宣布2020不參加,2021未定
04/27-LVMH確認留下
07/06-LVMH宣布2020/01自辦杜拜錶展,但不退出Basel
10/16-SIHH改名Watches & Wonders Geneva
11/07-Seiko/GS宣布退出(2020/03/02-06東京GS峰會)(11/25台灣精工發正式聲明)
11/11-Citizen集團宣布續留2020 Basel
12/11-Casio宣布退出(02/14-17在慕尼黑辦展)
12/16-GF宣布退出SIHH/WW
_____________

今年(2019)我在Baselworld結束後——正確來說是從第一家百年靈宣布以後——開了一個檔案,準備要來追蹤到明年五月以前各家品牌對於2020是否續留錶展的狀況,如今臨到年終做出來的紀錄就像這樣了。儘管一開始就知道這個表格會很慘烈了,不過實際把它貼上來的時候還是有點怵目驚心,尤其是都12月了還有兩個大咖說要退出,不知道Baselworld或是SIHH(以後要叫Watches & Wonders Geneva了)的主辦方調度起來會不會開天窗呢。

過去兩年筆者在不同地方寫過好幾篇關於兩大錶展的現狀(主要是在講Baselworld面臨的困境),但老實說除了分析已知的事情之外也談不到更進一步了,既沒辦法預測還有哪個牌子也要退出,也說不準兩大錶展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唯一可以明確描述的恐怕只有作為一介記者在這樣局勢下有什麼感受了。

跟大部分in-house的同業不一樣,自由接案的我不太有機會飛到錶展現地採訪,以前會覺得不能第一手摸到錶很可惜,不過過去這一年看到大家出差出到像狗一樣忽然有點慶幸自己不用這樣跑。今年除了例行的兩展之外又多了Swatch Group的Time to Move,再來還有很多品牌額外拉出了一堆峰會、巡迴展,到了下半年幾乎所有的記者都一直在飛。

事情到了明年還會更忙,首先1月有LVMH的杜拜錶展,再來三月有GS和Swatch Group的獨立展(還撞期),四月底到五月初的WW+Basel回復到了背靠背接力舉辦的形式,如果一個記者沒有同事跟他換班的話就要連續在瑞士待上將近兩週,在這中間除了取材之外每天還得不斷地直播、寫稿、發即時訊息,光用打的我腿都軟了,而且這還只到五月。

面對這樣密集、高強度的品牌活動不是每個媒體的人力或是預算都有辦法負荷(有些展是要自費的),所以有些家就會選擇只去對他們來說比較重要的幾場,變相地造成了媒體必須在品牌之間選邊的一個困境。這個困境是品牌一開始就預見的嗎?當初很多牌子退出大型錶展是不想跟那些超級品牌正衝,明明有幾百家在發新錶但大家都只報勞力士和百達翡麗,不想當這個冤大頭也是人之常情,只是當每個牌子都自辦錶展了以後,在不能每家都去的情形下要去哪家不去哪家同樣是個選擇,這個時候那些想要迴避衝突而獨立的品牌反而又掉入了另一種競爭(以明年來說,Swatch Group和GS你要選哪邊?)。

當然,不用跑現場的我這裡是在幫別人喊燒,無論大家一年要飛幾趟我都還是穿著運動褲在電腦前收新聞稿看直播,問題是即便如此我的作業方式也會受到影響,以往我每年只要1月和3月兩次分別緊盯一個星期就可以掌握七成今年的新錶,但往後我的這個慣例會被切碎、拉長;沒錯,不用同時追那麼多牌子的確可以讓我更集中在單一品牌,但整年度的新品要拖那麼久才看得完,等到最後幾家的時候我都已經疲乏了(事實上今年我對Swatch Group的新錶印象最薄弱,一方面就是因為Time to Move辦得太晚)。

大型錶展的大拜拜勞民傷財又各憑本事,但大拜拜的氣氛對於我們看到一支錶第一時間的印象還是會有影響的,品牌在數落了大錶展的弊病之餘真的確定退出了以後會讓你的錶更好賣嗎?Well,總而言之對我來說接下來需要調適的是自己接收新錶資訊的方式,低強度長週期的發表就要用平常心的方式來閱讀吸收,儘可能地維持我們對每支錶理解的深度和記憶的長度,這才是我能做的。畢竟買錶人變了,錶展變了,我們記者沒辦法不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