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歷峰機芯連連看」需要什麼樣的技能?

Jun 4, 2018

光用看的不難猜出OP XXXIV和Baumatic的關聯,但1847 MC呢?

今年在錶展上我注意到了幾枚來路不明的機芯;嗯,「來路不明」這個形容通常帶有一點負面意味,不過這裡我真的單純地就是搞不清楚它幾枚到底是自製的還是怎樣。這些機芯當中包括了沛納海的OP XXXIV和萬寶龍的MB 25.10——其實還有別的幾顆,不過這次先談這兩個。

MB 25.10是一枚下三眼的自動計時機芯,過去萬寶龍除了Rieussec計時碼錶的MB R100/200系列自製機芯和Minerva的古董機芯這兩大系統之外用的幾乎都是通用機芯,然而這枚MB 25.10看起來既不像任何一枚通用機芯,要說是新的自製機芯感覺又太突然了,直到看了5月號的《Chronos Japan》我才赫然發現原來它是修改自IWC的69000系計時機芯。其實如果把這兩枚機芯擺在一起的話不難發現它們之間的關聯,只是一方面69000系還很新(2016年發表的),而且直到現在官方對它提供的資料仍然只有少少一點,所以一開始在猜MB 25.10身世的時候我怎樣都不會想到這裡來。

MB 25.10不太會讓人聯想到69000系最主要的理由是一個面盤的配置是下三眼,一個是左三眼,不過翻過來看到機芯本身就一目暸然了。

另一個是沛納海的OP XXXIV,這枚是小沛睽違已久的新作OP機芯,然而從規格上看來它也不像任何一枚已知的通用機芯,既然如此我猜測的方向很自然地就轉向了Richemont Group內部。其實我從很早就有一個直覺這枚是拿卡地亞的1847 MC改的,不過這裡沒什麼證據,純粹是根據邏輯瞎猜的。我推論的理路是這兩年卡地亞輸出了不少他們家的1904 MC給同集團的其他品牌使用,伯爵的1100P系列還有今年江詩丹頓FiftySix的1326都是這個系統下的產物,另一方面卡地亞家相對低階的1847近年的普及率也愈來愈高了(比如說今年的新版Santos),這些都讓我認為現在Richemont Group有意讓卡地亞轉變成像過去積家、伯爵扮演的角色一樣,成為集團裡的機芯供應者,而回到沛納海的OP XXXIV,如果這顆也是出自卡地亞的話,1904對它來說可能有點太高檔了,相對地1847感覺起來就很適合了。

不過就像我一開始自首的,這一切推論單純是文科式的瞎猜,也因此沒多久我就發現自己被打臉了。一月時名表的韋仁兄寫了上下兩篇的〈啟動共用平台的「芯」策略-歷峯篇〉,在這裡他明確地指出了OP XXXIV乃是修改自名士新出的BM 12.1975 A(”Baumatic”),而同樣地當兩枚機芯並列的時候兩者之間的淵源同樣地顯而易見。不是我在幫自己找藉口,不過這次沛納海會用名士的機芯實在是太出乎意料了,另一方面我坦誠之前我對Baumatic的確是沒放太多心思,種種因素導致了這次的誤判。

誤判就是誤判沒什麼好辯解的,但有意思的是同樣在這期的《Chronos Japan》中,根據他們編輯部的調查,Baumatic也好OP XXXIV也好,原來這兩枚同樣都是從卡地亞的1847修改而來的。哈,結果還真的給我矇對了。不過這裡要找出1847這個源頭真的不太能光從外觀看出來,因為到了名士和沛納海之後機芯的夾板分件整個有改過,1847的擺輪錶橋是橫跨式的,Baumatic和OP XXXIV卻都是單臂式的,一看之下實在是很難聯想在一起,而且後兩者針對發條盒的部分也有自行修改,實際上也並非單純轉用。而兜了這麽一大圈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現在我比較能坦然接受1847了,過去我總覺得1847比1904低了一階,情感上有點抗拒,然而一旦發現了如今它已經成了集團內的一大基礎機芯之後,一方面能那麼廣泛地被兼用證明了它的底子夠穩定,一方面既然現在它無所不在,要避開它實質上也有難度(別的不說今年的Santos我就非常有興趣),想到這裡好像也覺得1847我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