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飛輪進階篇(二)-陀飛輪與卡羅素的區別

Dec 14, 2017

卡羅素的旋轉圓盤與下方的四番車齒輪同軸,但是擺輪則呈現略為偏心狀態。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陀飛輪已經成為各大錶廠最常推出的複雜功能,不論是使用自製機芯或是購買自通用機芯廠,這些為數眾多的陀飛輪錶款,足以讓錶迷研究好幾年。但是最早推出偏心式飛行陀飛輪的BLANCPAIN寶舶錶,卻在2008年推出Carrousel Volant Une Minute一分鐘卡羅素腕錶,這項甚少運用在腕錶上的裝置(通常用於懷錶),頓時成為錶壇上的注目焦點。

寶鉑是少數推出一分鐘卡羅素的品牌,今年已經推出結合三問報時與計時功能的複雜錶款。

幾乎很少運用於腕錶上的卡羅素裝置,是1892年由丹麥藉製錶師Bahne Bonniksen所發明的裝置。因為在1795年寶璣大師推出陀飛輪之後,這項能抵銷地心引力的特殊裝置,由於結構相當複雜且精密,超出一般中產階級的負擔範圍。因此Bahne Bonniksen推出的卡羅素裝置,則是將整個擒縱裝置與四番車齒輪一起放置於一個會旋轉的圓盤上(最大的齒輪框架),所以精密度沒有那麼的高,但是功能類似於陀飛輪裝置,不過旋轉速率通常為52.5分鐘一圈,因此平均方位的效果自然遠不如陀飛輪。

寶鉑所使用的一分鐘卡羅素,我們特別擷取卡羅素的正反面圖片,讓讀者觀察其細部結構,特別是右側的傳動齒輪。

在卡羅素裝置問世之後,開始有部分的錶廠採用,但不久之後,腕錶逐漸取代懷錶;因此這項裝置保留下來的成品並不算多,整體作工也比較粗糙。但是由於卡羅素裝置上的擺輪軸心並未與圓盤在同一軸心之上,而寶璣式的陀飛輪擺輪軸心與旋轉框架是同一軸心,因此許多人不明就理的將偏心擺輪結構認定為卡羅素裝置的特色之一,導致後來寶鉑錶在1989年推出第一款偏心飛行陀飛輪腕錶時,許多消費者將其歸類為卡羅素,實在是大錯特錯的觀點。

從左側(陀飛輪)與右側(卡羅素)兩張圖片來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卡羅素從三番車(紫色)所延伸出來的橘紅色齒輪,是推動卡羅素運轉的動力來源。

因為區分陀飛輪裝置,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檢視擒縱輪有沒有繞著一個固定齒輪運轉(通常為四番車,也就是秒輪),而不是以擺輪的軸心來區分。至於卡羅素裝置,其下方的四番車(秒輪)仍會轉動,與陀飛輪可說是大不相同。除了走時輪系提供擒縱裝置運轉的所需動能之外,另一組輪系(從三番車延伸出來的兩枚齒輪)則提供卡羅素框架的運轉能量,有了這兩組輪系的互相支援,才能讓卡羅素裝置穩定的運作。
因此傳統的陀飛輪裝置,只要取出任一個齒輪,整個走時輪系與陀飛輪裝置都會停止運轉;但是卡羅素裝置,如果取出旋轉圓盤(框架)旁的傳動輪系(通常為兩枚齒輪),卡羅素的框架會停止轉動,但走時輪系與擺輪仍會運轉,這是卡羅素與陀飛輪的最大不同之處。

文/陳韋仁

延伸閱讀
陀飛輪進階篇(一)-雙陀飛輪與雙軸陀飛輪的差異
陀飛輪進階篇(三)-行星式陀飛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