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錶為什麼不準?(上)

Nov 22, 2017

機芯裝進錶殼後才進行測試的勞力士頂級天文台時計,其平均誤差為每日正負兩秒內,比天文台認證時計精準兩倍。

在網路上所討論的鐘錶話題,最常見的莫過於準不準這件事,由於機芯由眾多的零件組成,加上振頻約在每小時18,00036,000(5Hz)的範圍內,先天上的結構限制,與石英機芯的32768Hz震盪頻率相比,當然是遠遠不及;所以就算是夜市牌的石英錶款,每日的誤差也在1秒之內,可輕鬆勝過天文台等級標準(每日-4+6秒之內)的機械錶。
因此,這樣的話題常會引起錶友之間的論戰,例如「要準去帶石英錶就好!!」、「你差那幾秒有什麼意義!」、「那麼貴的錶,本來就要準!..等。不過其實兩方論戰的錶友,對於機械錶的要求,或是本身收藏腕錶的數量、目的就大不相同,因此雙方當然會有明確的落差。因此,討論準不準這件事,如果從天文台等級腕錶來討論,爭議就會比較小,畢竟這是一個已經制定的標準,也是廠方給予的承諾,如果不準,接受批評也是合理的。

筆者所擁有的歐米茄海馬,內部的1120自動機芯,修改自ETA 2892-A2機芯,是先前歐米茄天文台錶款的主力機種。

在工作的第兩年,我買了第一只天文台機械錶OMEGA Seamaster 300m錶款,當時測試滿練平放的每日誤差約為-2秒左右,實際配戴約為-3秒,在配戴4-5年之後,每日的誤差接近1秒左右,以天文台的標準來看,算是表現非常優異的錶款,內部所搭載的1120自動機芯,是修改自ETA-2892-A2機芯。不過同時間,朋友買了一款天文台等級的計時碼錶,他測試的誤差值月為6-8秒之間,他的反應是怎麼沒有在天文台標準之內?
雖然我們都知道天文台測試的標準,但是其測試的環境,與我們實際使用還是有些落差。因為送天文台測試的是機芯而非整只錶款,而且送測的機芯,是沒有自動盤結構的裸機芯,測試中心每天會透過機械替每一枚機芯上滿鍊,然後經過24小時之後,拍照記錄其誤差值。所以嚴格來說,天文台認證的機芯,其數據是經過24小時,機芯動能平穩消耗狀態下的數據(而且是靜止狀態)
如果使用者在配戴前,只有手動上鍊轉個十圈(510小時的動能),然後到公司又坐一整天辦公;或是使用者整天外出洽公,每天機芯都呈現滿鍊狀態(持續增加動能),那麼那麼數據自然不會與測試時相同。

文/陳韋仁

天文台錶為什麼不準?(下)

 

延伸閱讀:天文台錶為什麼不準?(下)

延伸閱讀:你不知道的100件事——歐米茄OME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