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錶業可以用逆向工程來做什麼?

Sep 22, 2017

2017年TUTIMA的九十週年紀念款Tempostopp,裝的是當代最早的飛返計時機芯之一UROFA59的復刻版,全球限量90支。目前是沒聽說台灣的引進情形,不過連日本都不會進的話,我看台灣也很難分得到了。

「逆向工程」在鐘錶文章中不算是一個很常出現的名詞——我指的是在品牌的官方文字或是我們記者所撰寫的報導中提及的頻率並不高,雖然我相信實際上不少品牌應該都有在進行類似的工作,包括拆解研究競爭對手的產品,乃至於等而下之的仿冒假錶;不過今年,有點意外地,卻在幾個新出的產品中相當明確地看到了逆向工程的應用,產品本身固然有趣,但採用了這種工作方式的研發過程更是饒富興味,甚至令人開始好奇起未來逆向工程之於製錶業(在檯面上)還能有什麼進一步的應用。 先舉一個今年比較少被提到的例子,TUTIMA的Tempostopp。這支我自己真的是直到廣田雅將在九月號的《Chronos Japan》上介紹之前完全沒聽說過——據說他自己一開始也沒注意到,是在Baselworld現場碰到德國錶評家Gisbert L. Brunner時對方建議他去看看的。簡單來說,Tempostopp是TUTIMA復刻了品牌創始者Ernst Kurtz博士,早年在UROFA(GUB的前身之一)時所設計的飛返計時機芯UROFA59。關於古董錶我是外行,德國機芯知道的就又更少了,所以關於這枚機芯有多厲害就不敢班門弄斧了,總之它是在1940年左右推出、當代最早的飛返計時機芯之一,比浪琴的13ZN還早了四年,差不多有這麼厲害。為了紀念品牌90週年TUTIMA決定要復刻這枚經典機芯,問題是當年原始的設計圖已經亡軼了,連品牌自己都沒能保留,所以這次的復刻乃是實際分解了一枚古董UROFA59,利用逆向工程的方式將零件一一採樣、建檔,由此重建出這枚機芯。

OMEGA的1957三部曲。今年錶展前夕他們家在官方的IG上貼了幾段沒頭沒腦的斷層掃描動畫,當時還讓大家猜了半天,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在暗示他們的復刻手法。

機芯如此,外裝也有可能透過同樣的方式複製。今年推出的復刻錶當中引起最多討論的應該要數OMEGA的1957三部曲,而關於這三支Master兄弟的復刻過程,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OMEGA使用了斷層掃描的方式從他們家博物館館藏的古董錶取樣,由此得到了跟原始錶款1:1的詳細寸法,據此來復刻新版。就副總裁Jean-Claude Monachon的說法,在他們的博物館裡雖然還保存有當初的設計圖,但卻無從得知尺寸,不得已才會使用這種硬碰硬的作法;明明有設計圖卻無從得知尺寸聽起來有點怪怪的,也許是圖面污損無法辨識,也許是當年標示的數據以當今的工業標準來說不夠詳盡,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猜測,據我所知當時瑞士製錶業慣用的規格仍然是法分,但法分的最小單位只到0.564mm,這個精度恐怕無法滿足現代設計、生產所需的水準——別的不說,SEIKO在1960年代就覺得這個精度不夠用了,或許也是基於同樣的理由,OMEGA在這次的復刻才導入了掃描採樣的方法。 隨著3D掃描、列印的技術愈來愈普及,今天錶廠如果想要作逆向工程的話執行上是愈來愈容易了,問題是這套工程要拿來幹什麼。調查對手或是仿冒故且不提(儘管我猜仿冒商恐怕是最大的獲益者),正常來說最直接的應用應該就是復刻錶了,從上面兩個例子來看,不只要複製錶殼面盤沒問題,連機芯——甚至不是三針而是複雜的飛返計時碼錶——都可以完全重現,由此發展下去的話,一些喜歡用庫存古董機芯做新錶的牌子,即便哪天存貨告罄了也可以靠這招生產出取之不盡的「古董」機芯(當然我認為要明講),而對純度的要求愈來愈刁鑽的復刻市場也可以由此模仿出百分之百等身大的原版錶款,凡此都是逆向工程對錶界潛在的貢獻。前提是你認同復刻錶是一種貢獻啦。

 

專業鐘錶自由撰稿人:孫德銘

曾任專業鐘錶雜誌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為海內外多家華文媒體提供高級錶相關報導和文章。長期從事錶界工作,對目前製錶業的趨勢,以及專業鐘錶媒體的發展有獨自的觀察和意見,有志從體制外建立鐘錶評論的新價值。